虽然鹅较其他禽类抗病力强,但是也要做好鹅舍的消毒工作和常见疫病预防工作。鹅常见疫病有禽流感、小鹅瘟、大肠杆菌病、鸭瘟、巴氏杆菌病等。

一、鹅流感

鹅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鹅只发生全身性或呼吸器官性的传染病。主要为A型禽流感病毒。该病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以冬春季最常见。天气变化大,相对湿度高时发病率较高。各日龄的鹅都会感染。发病时鹅群中先有几只出现症状,1~2天后波及全群。

预防措施:1.禁止从疫区引种。正常的引种要做好隔离检疫工作,引进的种鹅隔离观察5~7天,淘汰盲眼、红眼、精神不振、步态不正常、排绿色粪便的个体。

2.鹅群接种禽流感灭活疫苗。种鹅群每年春秋季各接种1次,每次每只接种1~1.5毫升;仔鹅10~15日龄每只首次免疫接种0.5毫升,25~30日龄每只再接种1~1.5毫升,可取得良好的免疫效果。

3.避免鹅、鸭、鸡混养和串栏。流感有种间传播的可能性,应引起注意。

4.栏舍、场地、水上运动场、用具、孵化设备要定期消毒,保持清洁卫生。水上运动场以流动水最好。水塘、场地可用生石灰消毒,平时隔7天消毒1次,有疫情时隔3天消毒1次;用具、孵化设备可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或百毒杀喷雾消毒;产蛋房的垫料要常换、消毒。

治疗方法:1.高免血清疗法:肌肉或皮下注射禽流感高免血清,小鹅每只2毫升、大鹅每只3毫升,对发病初期的病鹅效果显著,见效快;注射高免蛋黄液效果也好,但见效稍慢。

2.抗生素配合使用解热镇痛药和维生素,可缓解症状,减少死亡。

3.中药疗法:中药煎水给鹅群饮用,对禽流感的预防和治疗有较好的效果。饮水前鹅群先停水2小时,再把中药液投于饮水器中供饮用6小时,每天1次,连用3天。

二、鹅副黏病毒病

鹅副黏病毒病是由鹅副黏病毒引起的各种年龄鹅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病毒的抵抗力不强,干燥、日光等容易使病毒死亡,常用消毒药如2%的氢氧化钠3分钟就能将病毒杀灭。本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各品种的鹅都可感染,日龄越小对病毒越敏感。本病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病鹅的唾液、鼻液和粪便污染饲料、饮水、垫料等可引起发病。

预防措施:有母源抗体的雏鹅初次免疫在7~10日龄,用鹅副黏病毒油乳剂灭活苗,颈部皮下注射0.5毫升/只。留种的鹅群在7~10日龄进行首次免疫,2月龄时进行第2次免疫,产蛋前2周进行第3次免疫,母鹅产完“第二造”蛋时进行第4次免疫。

治疗方法:增加营养,改善管理,在饲料中加入维生素B和维生素C;注射鹅副黏病毒灭活疫苗,但治疗效果不明显。

三、鹅细小病毒病

该病又称小鹅瘟,是由病毒引起小鹅的一种急性、亚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多发于出壳后3~25日龄的雏鹅,日龄越小易感性越高。患病的雏鹅是主要的传染源,其分泌物污染饲料、饮水、垫料等,通过消化道传播给健康鹅。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却会因各地种鹅产蛋季节、育雏习惯及母鹅群免疫程度的不同有所差异。不同地区雏鹅发病时间有迟早,但一般以“第二造”蛋孵出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

预防措施:1.成年鹅群。一是在产蛋前5天左右,如仔鹅群已免疫过,每只鹅用5羽份小鹅瘟疫苗进行第2次免疫,保护期可达5个月;如仔鹅群没有免疫过,按常规量免疫,保护期为100天。二是种鹅群在产蛋前,用种鹅活疫苗1羽份皮下或肌肉注射,另一侧肌肉注射小鹅瘟疫苗1羽份,免疫后对15天至5个月内产的蛋孵化的雏鹅具有较高的保护率。三是鹅群仅在产蛋前用种鹅活疫苗免疫1次,在第1次免疫后100~120天用2~5羽份剂量再次免疫,可使雏鹅群的保护期延长3~5个月。

2.雏鹅群。未经小鹅瘟疫苗免疫种鹅的后代雏鹅,在出壳后1~2天内用雏鹅活疫苗皮下注射免疫。免疫后7天内需隔离饲养,防止在未产生免疫力之前因野外强毒感染而引起发病。7天后雏鹅产生免疫力,基本上可以抵抗鹅细小病毒强毒的感染。

各种抗生素对本病均无治疗作用。

四、鸭瘟

本病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和败血性传染病。该病毒对热和普通的消毒液都敏感,在1%~3%碱性钠溶液、10%~20%漂白粉混悬液和5%甲醇溶液中均能较快死亡。本病发生和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但以春夏之际和秋冬季流行最为严重,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

预防措施:1.不从疫区引进种鹅或肉鹅,需要引进经严格检疫后再引进。引进的鹅应隔离饲养一段时间,经检疫观察无病后,方能混群饲养。

2.饲养的鹅群不与发生鸭瘟的鸭、鹅接触,避免鹅鸭共养或共同饲用被鸭瘟病毒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尽量少放牧,圈养可以减少感染机会。

3.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定期用2%的火碱、0.5%的百毒杀等消毒。

4.使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目前有鸡胚化鸭瘟弱毒疫苗和大鹅瘟苗。注意使用鸡胚化鸭瘟弱毒疫苗时,剂量应是鸭的5~10倍,种鹅一般按15~20倍接种。

目前,本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

五、鹅痘

鹅痘是由鹅痘病毒引起鹅只发生痘病变为特征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毒对外界环境自然因素抵抗力相当强,可以长时间生存,1%醋酸和0.1%升汞可于5~10分钟内杀死病毒,甲醛溶液熏蒸1.5小时也可杀死。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其见于秋冬季节,传播途径主要是皮肤和黏膜的伤口,蚊子也能传播病毒。

防治措施:在鹅痘流行发生的区域,除了加强鹅群的卫生管理等预防措施外,可应用鸡痘活疫苗、鸽痘活疫苗或鹌鹑化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能有效地预防本病的流行发生。

目前,治疗鹅痘还没有特效药物,通常是采用一些对症疗法,以减轻症状及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一般将病鹅隔离,消毒鹅舍场地和用具,患鹅的痘疹用洁净的镊子小心剥离,伤口涂擦碘酊、红药水或甲紫药水。

六、雏鹅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传播迅速、发病急、致死率高的传染病。该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饲养管理不当、舍内潮湿、密度大、维生素缺乏时可引发此病。主要传播途径是接触传染,可通过呼吸道、空气、饲料、饮水传染。其特点是侵害雏鹅、雏鸭、雏鸟,并致其肝脏典型病变,对禽类生产和健康是一种危害。常在天气变化、气温低时突然发病。

预防措施:可在出壳4~16小时内接种病毒肝炎疫苗;定期饮服消毒药,清除肠道病毒传播途径;入雏1周内喂1个疗程的肠道消炎药,并加入维生素C,提高抵抗力;做好饲养管理,减少冷刺激;喂1个疗程的抗病毒药,如中草药、病毒唑等,防止早期感染。

治疗方法:彻底清刷料槽、水槽,喷雾消毒,病鹅用百毒杀消毒液(按1∶2000比例)消毒。

发病初期可注射卵黄抗体或高免血清。

七、大肠杆菌病

该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俗称“蛋子瘟”。大肠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一般的消毒药物在短时间内能将其杀死。大肠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也存在于健康鹅和其他禽类的肠道中,当饲养管理不当、气候突变、严重寄生虫感染等而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即可引起感染发病。

防治措施:1.消除不良因素。保持鹅舍的清洁卫生、通风良好、密度适宜,加强饲养管理和消毒等。

2.免疫接种。由于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的血清型很多,因此应使用多价大肠杆菌苗进行预防。母鹅产蛋前15天,每只肌肉注射1毫升,然后将其所产的蛋留做种用。雏鹅7~10日龄接种,每只皮下注射0.5毫升。

3.药物治疗。可用环丙沙星进行预防和治疗。

八、巴氏杆菌病

鹅巴氏杆菌病又称鹅霍乱,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接触性传染病。本病流行于世界各地,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本病发生后,同种和不同种的畜禽间都可互相传染。本病传播途径广泛,可通过污染的饮水、饲料、用具等经消化道或呼吸道及损伤的皮肤黏膜等传染。成鹅发病较幼鹅多。

预防措施:使用禽霍乱氢氧化铝甲醛疫苗,2月龄以上鹅,每次肌肉注射2毫升/只,2次免疫间隔8~10天,免疫效果较好。使用禽霍乱弱毒疫苗,肌肉注射1毫升(约含10亿活菌)/只,免疫期可达半年。

治疗方法:通常选用阿米卡星、磺胺噻唑进行治疗,也可选用青霉素、土霉素进行治疗。阿米卡星肌肉注射,用量为20毫克/公斤,每天2次,5天为1个疗程;磺胺噻唑粉剂,用量为0.3克/公斤,首量加倍,每天3次,内服时配等量的碳酸氢钠。

九、沙门氏菌病

该病又称鹅副伤寒,是各种家禽都发生的常见传染病,主要为害幼鹅,呈急性或亚急性经过,成年鹅呈慢性或隐性经过。该病病原抵抗力不强,60℃温度15分钟失去致病性,普通消毒药能很快使之灭活。但该菌在土壤、粪便和水中能生存很长时间,最多达280天。该菌毒素较耐热,75℃温度1小时仍不能灭活。

防治措施:预防本病最主要的方法是保持种鹅健康,慢性病鹅必须淘汰。孵化前对种蛋和孵化器进行严格消毒。雏鹅与成年鹅分开饲养,并做好卫生消毒及饲养管理工作。

治疗方法:对发病的雏鹅群可进行药物治疗和预防,常用药物有氯霉素,肌肉注射12~15毫克/只,或以0.05%~0.1%浓度混料饲喂,连用3~5天;环丙沙星或诺氟沙星,按0.05%~0.1%混料饲喂,连喂3天;或诺氟沙星片半粒/只口服,连用3天;鲜大蒜捣烂,按1份大蒜加5份清水,制汁内服,即可预防,也可治疗。

十、葡萄球菌病

葡萄球菌病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有多种临床表现的急性或慢性疾病,主要为关节炎、脐炎、腹膜炎、脚垫肿及皮肤疾患,可造成死亡,是鹅的一种常见病。本病的病原体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不产生芽孢的细菌中,葡萄球菌对外界的抵抗力是最强的,60℃温度30~60分钟或80℃温度10~30分钟才能将其杀死,煮沸后迅速死亡。3%~5%石炭酸在3~15分钟内、75%酒精在5~10分钟内可将其杀死。

防治措施:1.用百毒杀消毒液对鹅舍、用具及饲养环境等进行彻底消毒,每天1次,连用7天。

2.用氟苯尼考粉兑水,进行全群投药,每天2次,连用5天。对发病严重的病鹅肌肉注射硫酸庆大霉素3000单位/公斤,每天3次,连用7天。

十一、线虫病

在鹅体寄生的线虫种类很多,如寄生于肌胃的裂口线虫,寄生于气管的比翼线虫,寄生于盲肠的异形同刺线虫和微细毛圆线虫,寄生于小肠为主的蛔虫等均有一定的危害性,其中的蛔虫危害较常见,较严重。雏鹅和中鹅被线虫寄生后,可表现症状,严重的发生死亡,对生产有一定影响。

防治措施:1.预防。搞好鹅舍清洁卫生,保持运动场地干燥,及时清除粪便。对常发地区可进行预防性驱虫。

2.驱虫。左旋咪唑或丙硫苯咪唑(抗蠕敏)每公斤体重使用10~20毫克,严重的1周后重复驱虫1次;驱虫净(四咪唑)每公斤体重使用40~50毫克,连用7天;四氯化碳20~30日龄每只使用1毫克,1~2月龄2毫克,2~3月龄3毫克,3~4月龄5毫克,成年鹅5~10毫克;三氯酚每公斤体重使用70~75毫克。

作者∣广东汕头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陈俊敏

来源: 陈俊敏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