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肉味道鲜美、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营养食品。鹅的抵抗力强、饲养期短,是发展前景较好的养殖项目。近年来,随着养鹅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很多具备养鹅资源优势区域的当地政府把养鹅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致富产业项目给予大力扶持。鹅的疾病防治是养鹅的重要环节之一,养鹅场户应树立预防为主观念,对鹅病发生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尽量减轻经济损失。本文主要介绍鹅疫病的综合预防措施,供广大养鹅场户参考。
一、科学饲养管理
引起鹅病原因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善等原因引起的疾病,如外伤、饲料中毒及缺乏某种营养等普通病;二是由于生虫寄生在鹅体内或体表引起的寄生虫病;三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症状,并能传播蔓延的传染病。随着工厂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养鹅业的日益发展,鹅的饲养量和流动性增加,鹅病问题将会更加突出,预防和控制鹅的疾病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必须高度重视鹅的疾病预防工作,严格贯彻“以防为主”的方针,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降低发病率、死亡率,提高成活率,确保鹅群健康和养鹅生产的顺利进行。
1.把好引种关。引进的种雏和种鹅,必须来自健康和高产的种鹅群。外来鹅隔离观察20天后,未发现疾病的才允许混入原来的鹅群或鹅场,以保证鹅场的安全生产。对引入种蛋的,为防疾病垂直传播,除做好孵化消毒外,孵出种雏也要隔离观察。
2.满足营养需要。鹅病的发生与发展,与鹅群体质强弱有关,而鹅群体质强弱,与鹅的营养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不按科学方法配制饲料,鹅缺乏某种或某些必需的营养元素,就会使机体所需的营养失去平衡,新陈代谢失调,从而影响生长发育,体质减弱,易感染各种疾病。另外,有时虽然按科学方法配制了饲料,但由于饲喂和管理方式不科学,也会影响机体的正常代谢功能,使其营养的消化吸收减弱或受阻,导致机体的体质减弱,生长发育受阻。因此,在饲养管理过程中,要根据鹅的品种、大小、强弱不同,分群饲养,按其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供给相应的配合饲料,在做到饲料全价性的同时,采取科学的饲喂方法,以保证鹅体的营养需要。鹅是水禽,除供给足够的清洁饮水外,要经常注意鹅体的体质锻炼,增加放牧时间或运动时间,增加鹅的运动量,提高鹅群的健康水平,可以有效地防止多种疾病的发生,特别是防止营养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3.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鹅场选择要有利于卫生防疫,交通便捷,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电源稳定。应远离铁路、旅游胜地等人流来往频繁之地,场地的地势有利于防涝排水、粪污处理及排放,以利环境保护,场地的周围及空间应无有毒有害物质及空气污染,确保安全生产。鹅场内建筑物布局科学,生产区和生活区要严格划分,彼此间有隔离带。鹅舍建筑设施和管理程序合理,鹅舍要按照鹅群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特点,能控制适当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和饲养密度,便于隔离、消毒,保证饲养放牧环境的安静,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反应,防止发生惊群,影响抵抗力。管理程序要符合鹅的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特点,以满足鹅的生长发育需要。
4.做好清洁卫生工作。鹅场应订立各种规章制度及实施措施。做好鹅群生活环境的清洁卫生,鹅场的排水沟、垃圾要经常清理,粪便要及时清除,垫料要经常更换,用具要经常清洗和消毒。鹅舍要保持干净、干燥、通风、舒适,场地要保持清洁、卫生、干燥。做好灭鼠、灭蚊、灭蝇工作。
5.合理处理垃圾、粪便。垃圾、粪便等是病原微生物生存和繁殖的主要场所,应严格防止其污染饲料、饮水和道路,减少鹅群接触粪便。为此,应将垃圾、粪便运送到距鹅舍100米以上的地方,堆积发酵和消毒,以杀灭病原菌。粪便的处理方面,应建立污物处理及净化系统,保护环境不受污染。
6.日常观察与掌握鹅群健康状况。逐日观察记录鹅群的采食量、饮水表现、粪便、精神、活动、呼吸等基本情况,统计发病和死亡情况,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减少经济损失。
健康的鹅精神奕奕,羽毛洁净、顺贴紧凑、具有光泽,并常用嘴整理自身羽毛,嘴与脚部润滑饱满,两眼明亮有神,眼鼻干净,食欲旺盛,消化良好,粪便正常,对外界各种刺激的反应十分敏捷,有时会发出低短的“哦!哦!”欢叫声,还会挺胸扑翼奔跑。
初发病和轻病症的鹅颈背上端的小羽毛失去平常那种顺服紧贴感,有微微松起现象,喜欢卧伏,采食减少,常常遭到同群鹅的驱赶和啄咬,还常有摇头、流鼻水、眼结膜潮红、双翅及腹部羽毛有被污水玷污的现象。
病情较重的鹅则表现精神不振,厌食,不愿走动,全身羽毛松乱,腹部和翅部羽毛好像被脏水玷污,常呆立或独居一隅,鼻孔周围十分干燥或明显流鼻水,眼部有结痂物,头瘤、脚、嘴等部位均失去光泽,用手摸之有灼热感。接近死亡的鹅则伏地不起,无力挣扎,头部肉瘤及脚部冰冷。
观察鹅群的最好时间是在每天早晨天刚亮、中午、深夜的时候。这时鹅群正处在休息状态,病鹅容易表现出各种异常状态,比较容易发现与检出初发病和轻症的病鹅。具体检查方法:在接近大群鹅时,要从远到近慢慢地向前走动,一边接近一边观察,注意发现各种异常现象。如果突然接近会使病鹅、健康鹅同时都受惊、奔跑、鸣叫,很难发现病鹅,尤其难以发现初发病和轻症的病鹅。如果有必要进行个体检查时,可用捉鹅杆卡紧可疑病鹅的颈部,从鹅群中吊出,进行详细检查,注意观察羽毛、头部肉瘤、脚的表面温度及挣扎等方面是否有异常。
二、加强消毒隔离
1.及时发现、隔离和淘汰病鹅。饲养人员要经常观察鹅群,及时发现精神不振、行动迟缓、毛乱翅垂、闭眼缩颈、食欲不佳、粪便异常、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的病鹅,及时将其隔离或淘汰,并查明原因,迅速对症处理。
2.严防禽兽窜入鹅舍。严防野兽、飞鸟、鼠、猫、狗等窜入鹅舍,防止惊群、咬伤和传播病菌,尤其要注意定期灭鼠。另外,还应防止昆虫传播疾病。
3.禁止人员来往与用具混用。避免外人进入和参观鹅场,以防止病原微生物交叉感染。同时要做到专人、专舍、专用工具饲养。工作时要穿工作服、鞋,接触鹅前后要洗手消毒,以切断病原传播途径。
4.鹅场(舍)进出口设消毒池。在鹅场(舍)进出口处设消毒池,并保持消毒池内有消毒药物(生石灰或2%烧碱水),以便对进出人员、车辆进行消毒。
5.定期对鹅舍及设备用具消毒。对种蛋、孵化室、设备器具、棚舍地面、屋顶及墙壁,必须制定并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按规定清洗和消毒,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染。
消毒药物种类很多,主要有醛类、氯制剂、碘制剂、季铵类、氧化剂、酸碱类等,还有紫外线、微波、高温、高压、火焰、清洗等物理消毒方法和堆积发酵等生物消毒方法。要根据不同消毒目的选择不同的消毒方式和消毒药物、剂量。
消毒内容包括鹅舍周边的环境、相关人员、进出的车辆等运输工具、鹅舍场地、鹅场用具、鹅群、饮水、填料、排泄物等。鹅舍内的用具搬到舍外用水清洗后,用福尔马林、消毒威、百毒杀等消毒药浸泡消毒。鹅舍的消毒程序:首先将垫料、粪便等废弃物清除干净,再用清水彻底清洗地面、墙壁和设备,然后用2%的烧碱水进行全面消毒;对密封条件较佳的房舍,每立方米空间用高锰酸钾7克、福尔马林14毫升、水7毫升进行熏蒸消毒。然后将鹅舍空置2周以上,到进鹅群前,再洗去残留的消毒剂。只有通过严格的消毒,才能为饲养下一批鹅创造一个安全的场所。
应注意的是,用高锰酸钾和福尔马林熏蒸消毒时,不能使用玻璃容器,要使用铁制或陶瓷容器,容积要比福尔马林溶液量大10倍。将容器放在消毒鹅舍中央加药熏蒸的地方,先加少量水,再加入高锰酸钾,最后加福尔马林。拌和药剂熏蒸时要穿戴防护衣服和眼镜、口罩,否则易造成人身伤害。
三、实施有效的免疫计划
免疫接种是指给鹅注射或口服疫苗、菌苗等生物制剂,以增强鹅对病原的抗病力,从而避免特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同时,种鹅接种后产生的抗体,还可通过受精蛋传给雏鹅,提供保护性的母源抗体。
1.免疫接种程序。我国已有多种疫苗用于家禽传染病的预防,但是目前用于预防鹅的传染病的疫苗还较少。目前对禽流感、小鹅瘟、禽霍乱等常见疫病可用疫苗预防,一般免疫程序也以此为主。副黏病毒病、传染性浆膜炎、鹅蛋子瘟等疫苗在疫区可以使用。
2.雏鹅的免疫接种。未经小鹅瘟疫苗免疫注射的种鹅所产种蛋孵化出的雏鹅,应在出生后注射抗小鹅瘟血清,每只0.3~0.5毫升;若雏鹅已感染了小鹅瘟,即在鹅群中已发现有患小鹅瘟病的雏鹅时,全群鹅都应注射抗小鹅瘟血清,每只0.8~1.0毫升。10~15日龄皮下注射鹅副黏病毒灭活苗,每只0.3毫升;根据当地疫情可同时免疫禽流感灭活疫苗0.5毫升。4~5周龄以后的仔鹅应再用禽流感疫苗免疫。
3.种鹅的免疫接种。禽霍乱疫苗在育成期或休蛋期中使用,疫苗用量按说明书确定,每注射1次免疫期3个月。小鹅瘟疫苗在种鹅开产前1个月左右进行第1次注射,每只1毫升,并根据疫情可同时注射鹅蛋子瘟灭活苗1毫升。也可在开产后10~14天再进行小鹅瘟疫苗第2次注射。经过免疫的母鹅所产的种蛋孵出的雏鹅对小鹅瘟有较强的免疫力,一般不必再对其进行抗小鹅瘟血清注射。产蛋前20天根据疫情注射鹅副黏病毒灭活苗每只0.5毫升,禽流感灭活苗1毫升。种鹅禽流感每年免疫2~3次。
作者∣广东汕头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陈俊敏
1.24
来源: 陈俊敏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