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简单来说就是“遥远的感知”,广义上讲,任何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都叫遥感,比如我们平时用手机拍摄照片,也可以称作为遥感。通俗地说,遥感是指通过卫星、飞机、飞艇、无人机等对地球照相,并进行图像处理、软件开发、数据分析等,从而服务于环境保护、城市规划、交通管理、土地管理、防灾减灾、政府决策、国家安全等,是国家急需的学科专业领域。

遥感科学与技术,就是在拍摄的照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处理与分析。这里的“照片”可能来自于太空中绕地球旋转的人造卫星,可能来自于低空中灵活小巧的无人机,也可能来自于地面上或快或慢的汽车。各类“工具”搭载着“相机”共同构成了“空天地”一体化的遥感观测网络,为国防安全、灾害评估、农业监测等方面提供坚实的信息支撑。

武汉大学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从电磁波出发,探寻地物对不同光谱的“亲和力”;基于代数几何,将远处物体留存在三维点云中;更将学生自己造的“启明星”送上了天,书写着“我有一行代码在太空”的武大浪漫。

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武大遥感在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连续六年居世界第一,是国内首创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方向的高校,各专业均为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遥感原理与方法》《数字图像处理》等4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共享课程被全国近100所高校使用。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国家级教学团队百余名教职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李德仁院士、张祖勋院士、龚健雅院士讲授《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导论》《测绘学概论》等特色课程,教授上课率100%。

建立了全国第一个遥感信息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国内最先进的遥感综合实验场服务本科生培养。大型科研教学设备完善,学生研发的卫星已在轨运行。

首批入选武汉大学教材建设示范基地,院士专家领衔编委会,打造全国体系最完整的“高等学校遥感科学与技术系列教材”“高等学校遥感信息工程实践与创新系列教材”。

精心打造了遥感信息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基地,每年发布大学生科研与实践选题指南,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插上翅膀,“互联网+”“软件杯”屡获金奖。

面向国家软件产业重大需求,联合计算机学院、华为、小米、吉奥等IT行业领军企业建设国家首批特色化示范软件学院,深度产教融合,培养时空信息处理行业应用软件的拔尖人才。

结合三学期课堂,开设定量遥感暑期学校,每年邀请来自马里兰大学、多伦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爱丁堡大学等国际顶尖高校学者做报告,凸显出我校定量遥感教学在国内的引领效应。

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巴尼分校、美国东密歇根大学、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香港理工大学等先后签订协议。打造2+2模式,为优秀学生获取两校毕业证书提供契机。

本科生深造率70%,近5年就业去向中,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占比24.6%;国有企业占比17.5%;民营企业等占比54.4%。

来源: 科学报国正当时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