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跌倒对偏瘫患者来说是严重的安全隐患,可能导致偏瘫患者身体受伤、病情加重及影响康复进程,了解预防跌倒的方法,对患者及其家属非常重要。
一、跌倒的危害
1.身体受伤。身体可能出现骨折,如髋部、手腕骨折等,需长时间治疗康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头部受伤,引发脑震荡等,影响神经系统功能。
2.心理影响。频繁跌倒使患者产生恐惧心理,降低自信心和活动意愿,不利于身体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提升。
二、跌倒的原因
身体因素
1.平衡能力下降。偏瘫患者一侧肢体肌肉力量减弱或丧失,本体感觉减退,无法维持平衡,行走、站立或转身时易因重心不稳跌倒。
2.肌力不足。患病侧肢体肌肉萎缩、无力,难以支撑身体重量,活动时易疲劳;未受影响侧肢体可能因过度代偿负担过重,导致疲劳和平衡失调。
3.步态异常。常出现划圈步态、足内翻或足外翻等异常步态,步态不稳定,步幅、步速不均匀,易被绊倒或失去平衡。
环境因素
卫生间、厨房等区域积水未及时清理,或拖地后未干,地面湿滑易致患者滑倒;室内光线昏暗,特别是夜间或阴天,患者看不清道路和周围环境,易碰撞跌倒;床边无足够照明设施,起床时也易发生意外;房间内物品杂乱、过道狭窄、家具边角未防护等,都易导致患者被绊倒。
其他因素
1.视力和听力障碍。部分患者伴有视力或听力下降,影响对环境的观察和感知能力,无法及时发现危险。
2.药物副作用。一些治疗药物可能引起头晕、乏力、低血压等副作用,影响身体平衡和稳定性。
3.急于求成心理。康复过程中患者心急,自行增加活动强度或难度,超出自身能力范围致跌倒。
4.人为因素。偏瘫患者刚学会走路,就以为自己可以独立行走,却因肌力不够导致跌倒。陪护人员以为患者站或坐都没问题,结果患者就是拿个鞋子或者拿个饭都会跌倒。这种情况是因为对患者的实际能力判断不准确,无论是患者自身还是陪护人员都缺乏对患者当前身体状况的正确评估。
三、预防跌倒的措施
康复训练
1.坐位平衡训练。患者坐在床边或椅子上,双脚着地,双手放膝盖上,进行先左右再前后方向的重心转移训练,可逐渐减少支撑面,提高平衡能力。
2.站立平衡训练。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借助助行器或扶手站立,双脚间距由宽渐窄,练习重心转移和单腿站立。
3.行走平衡训练。具备站立平衡能力后可进行行走训练,保持正确步态,可通过走直线、跨越障碍物等方式提高能力。
4.肌力训练。针对偏瘫侧肢体肌肉进行有针对性的力量训练,可采用抗阻训练,如用弹力带、沙袋等器械,训练上肢肩部、肘部、腕部及下肢髋部、膝部、踝部肌肉,同时注重未受影响侧肢体的训练,避免过度训练,还可进行日常生活中的肌力训练活动。
5.步态训练。康复治疗师根据患者具体步态情况进行个性化训练,如足内翻或足外翻患者可通过佩戴矫形器、按摩和训练足部肌肉纠正;划圈步态患者注重训练髋关节伸展和膝关节控制能力,可让患者在镜子前行走观察调整姿势,家属给予提示帮助。
改造环境
及时清理积水区域,擦干水渍,拖地用半干拖把,地面干燥后再让患者行走,卫生间、浴室等地面铺设防滑垫并定期清洗;保证室内光线明亮均匀,患者活动区域安装足够照明灯具,夜间床边设小夜灯,避免灯光直射眼睛,视力差的患者可增加照明亮度或用辅助照明设备,定期检查灯具;保持房间物品摆放整齐,过道畅通,将常用物品放易拿取处,对家具边角进行防护。
借用辅助器具
1.助行器。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和需求选择合适助行器,如手杖、腋杖、步行器等,患者要正确掌握使用方法,定期检查助行器的性能。
2.轮椅。行动不便或需长时间外出的患者可使用轮椅,选择时注意考虑尺寸、重量、舒适性和安全性等因素,配备安全带,家属注意推动速度和方向,并定期保养维护轮椅。
3.其他辅助器具。如矫形器、支具等,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指导下正确佩戴使用,可纠正肢体畸形,改善关节功能,提高身体稳定性。
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项
患者应穿宽松、舒适衣物,避免过长或过紧的裤子、裙子,选择合脚的防滑平底鞋,系紧鞋带;起床、起身或行走时动作要缓慢,避免突然改变姿势,可先坐一会儿再慢慢起身,行走时步伐稳健,转身或改变方向时先停下来调整姿势。此外,患者应定期复查,向医生反馈情况,医生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和药物剂量,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告知医生。家属和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安慰,鼓励其积极面对疾病,增强其自信心;同时注重对其进行安全教育,通过多种方式普及预防跌倒知识和技能,以增强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作者 | 玉林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黄晓霞
来源: 黄晓霞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