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恩病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的消化系统炎症性疾病,其主要影响小肠(尤其是回肠末端)及其邻近的结肠区域,但也可能累及消化道的其他部分,尤其偏好侵袭回肠末端及其邻近的结肠区域。此病症的主要特征是消化道溃疡的形成,可能引发肠道狭窄、穿孔等严重后果,并表现出较高的复发风险。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环境、遗传基因、肠道菌群平衡以及免疫系统功能等多重因素的相互作用,且发病情况在不同地域和种族间存在显著差异。
一、克罗恩病的致病因素
克罗恩病的病因至今仍尚不完全清楚,它是由多种因素交织影响的复杂结果。
1.环境因素。近年来,克罗恩病的发病率持续攀升,可能与社会工业化的进程有关。也有研究表明,吸烟与克罗恩病的发病率呈正相关。此外,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高脂饮食模式等因素,亦可能导致本病发作。
2.遗传因素。研究表明,克罗恩病在患者的一级亲属中的发病率远高于一般人群,而在同亲属当中单卵双胎显著高于双卵双胎。目前研究认为,克罗恩病不仅是多基因病,也是遗传异质性疾病,而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在特定环境的作用下更容易发生此病。
3.感染与菌群因素。有研究发现,炎症性肠病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现象,可能与机体对自身肠道内菌群产生的异常免疫反应所致。某些患者通过接受抗生素或益生菌制剂的治疗后,病情得到了改善,间接证实了这一病因。
4.免疫因素。克罗恩病的发病机制中,肠道黏膜免疫反应的异常激活是关键环节。这种异常往往源于免疫耐受机制的缺陷,导致机体对原本无害的肠道抗原(如食物成分等)产生过度的、不恰当的免疫反应。
二、克罗恩病的临床表现
克罗恩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泻以及显著的体重减轻,其病程通常呈现出慢性且反复发作的特点,难以达到根治且存在终身复发的风险。少数患者起病急骤,症状与急腹症相似,如肠梗阻或急性阑尾炎,这往往导致误诊情况的发生。鉴于克罗恩病与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之间的潜在关联,该疾病能够超越肠道界限,对全身多个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引发一系列非肠道症状,包括但不限于口腔溃疡的频繁发作、脊柱关节炎引起的疼痛、眼部炎症(如虹膜睫状体炎、葡萄膜炎)、皮肤病变(如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以及肝胆系统疾病(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等。
三、克罗恩病的诊断方法
克罗恩病的诊断过程可能需历经数月乃至数年的探索,其常见的诊断途径包括以下方面。
1.血液学评估。通过抽取血液样本,检查患者是否存在贫血状况,并监测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水平及白蛋白含量等关键指标,以辅助诊断。
2.粪便隐血筛查。此测试常呈阳性结果,提示消化道内可能存在不易察觉的出血,是克罗恩病诊断中的一项重要线索。
3.影像学探索。利用X线造影技术,如小肠胃肠钡餐造影和结肠钡剂灌肠检查,能够直观展现肠道病变的形态特征(肠道狭窄、溃疡、瘘管等),为诊断提供有力依据。
4.内镜检查与活检。消化道内镜检查能够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病变情况,并通过组织活检获取病理样本,进一步确认克罗恩病的诊断。
四、能降低克罗恩病发病风险的措施
尽管目前尚无直接预防克罗恩病的明确方法,但通过以下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其发病风险。
1.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确保作息规律,保证每晚获得充足睡眠,避免身体过度劳累。同时,日常生活中注意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2.均衡饮食。追求饮食的多样性与营养均衡,减少高脂肪、高糖及高盐食品的长期摄入,转而增加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以促进肠道健康。
3.远离烟草环境。鉴于吸烟是克罗恩病的一个风险因素,积极戒烟并尽量避免二手烟的暴露,是对自身健康的负责之举。
4.定期健康检查。特别是对于那些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更应重视肠道健康的定期筛查,以便及早发现并干预潜在问题。
5.保持积极心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学会有效管理心理压力,这不仅有助于提升生活质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克罗恩病的发病风险。
作者 | 平南县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林瑞彬
来源: 林瑞彬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