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比如起床、翻身或低头抬头时,突然感到一阵天旋地转,仿佛整个世界都在疯狂旋转,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心慌等不适症状,但这种强烈的眩晕感通常只持续很短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分钟。如果有,那你可能遭遇了耳石症这个“捣蛋鬼”。
耳石症,听起来好像是耳朵里长了石头,其实不然。我们的内耳中有一个复杂而精妙的结构,叫作内耳迷路,其中包含着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它们共同负责维持我们的身体平衡和感知头部的运动方向。在椭圆囊和球囊的表面,附着许多微小的碳酸钙结晶,这些就是耳石。

正常情况下,耳石乖乖地待在它们原本的位置上,协助内耳感知重力和加速度的变化。然而,由于年龄增长、头部外伤、内耳疾病、长期卧床等各种原因,这些耳石可能会脱落,离开它们原本的“岗位”,进入到半规管中。一旦耳石进入半规管,就会打破内耳的平衡状态,当我们的头部位置发生变化时,耳石在半规管内滚动,就会刺激内耳的感受器,向大脑发送错误的信号,让大脑误以为我们的身体在剧烈运动,于是便引发了眩晕等一系列不适症状。
耳石症又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耳石症的发病率约占所有眩晕病症的四分之一,在中老年中的发病率逐步上升。虽然耳石症发作时产生的眩晕让人十分难受,但大家不必过于担心,它并非严重的疾病,有些患者可以自愈。临床研究表明,大部分的患者通过手法复位治疗就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手法复位治疗耳石症容易复发,部分年龄大的患者,严重颈椎病的患者,心肺功能差、孕妇、明显的血压血糖偏高的患者不适合手法复位,这给临床治疗造成了困扰。
中医认为耳石症属于“眩晕”范畴。《景岳全书》载:“无虚不作眩。”《灵枢·口问》云:“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朱丹溪谓:“无痰则不能作眩。”故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脑,属于本虚标实证。由于中老年患者具有“七十岁,脾气衰…九十岁,肾气焦…”的病理特点,其发病率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中高发。因此,中老年耳石症的中医病机以脾肾亏虚、髓海气血不足为本,风、湿、痰等扰乱清窍为标。
中医治疗耳石症首重辨证论治。笔者采用全国首届名中医周炳文老先生的经验方“守中定眩汤”治疗耳石症患者,其临床研究证实:守中定眩汤联合手法复位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一的手法复位治疗,且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患者眩晕障碍程度、躯体、功能、情感评分及总分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对于诊断明确而不适合手法复位的患者,单纯服用守中定眩汤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守中定眩汤以中医治则“补脾益肾、益气养血、平熄肝风”为指导组方。脑为清窍,有赖于气血滋养,此外,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元神之府失于濡养,因此,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眩晕阵作,迁延难愈,极易复发。因此,本方以四君子汤补益气血为基础方,其中君药党参归脾、肺经,补中益气,大补中气;炒白术甘、苦、温,益气健脾;山药补气养阴助参、术益气补中;茯神宁心安神。枸杞子滋补肝肾;麦冬养阴益胃;生地清热滋阴,三者共为臣药。佐以蔓荆子、菊花、葛根清利头目、升举阳气,载药上升,为引经之要药。生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配伍,共奏益脾气,补肾精,滋水涵木,气血双补之效,以致肝木得养、风熄晕停。
为了预防耳石症的发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尽量避免头部受到外伤,在进行可能有危险的活动时,如骑车、运动等,务必做好头部防护措施。其次,中老年人尤其要注意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预防内耳血管病变,因为内耳的血液循环不良也可能导致耳石症的发生。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度锻炼,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卧床,也有助于维持内耳的正常功能。
作者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白云医院 陈荣明

来源: 陈荣明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