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逐渐发生变化,不良生活方式导致代谢综合征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等发病率逐渐增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和脑梗塞的发病也呈上升趋势。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脑梗塞。脑梗塞是多病因引起的慢性病,除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合理用药外,还要进行饮食锻炼及科学护理,这样才能从病因入手,对血栓形成及动脉硬化起到防治作用。在改善症状的同时,有效防止复发。
康复治疗应把握的原则
那么,脑梗塞患者在康复治疗过程中都需要遵循哪些原则呢?

1.正确掌握康复治疗的适应症
只有符合治疗标准的患者才能够进行康复治疗,对于存在脑水肿、心力衰竭、心肌梗死、高血压危象以及脏器功能衰竭等疾病的脑梗死患者,应该先处理原发疾病,待神志清楚,病情稳定之后再进行康复治疗。
2.早期开始康复治疗
对于能够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在病情稳定24~48小时就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有助于患者改善肢体的运动功能和语音功能,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不同阶段的不同康复方法
脑梗塞患者在病情稳定之后分为不同的恢复时期,在不同的时期需要采取不同的康复方法,临床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恢复程度、年龄以及身体素质,选择合适的康复锻炼方法,在软瘫期、痉挛期和后遗症期制定不同的康复方案。在进行一段康复训练之后,还需要结合患者的恢复程度重新调整。
1.预防性康复
脑梗塞患者的预防性康复应该与二级预防同步进行,预防性康复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患病过程中积极治疗各种症状,防止患者语言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临床上40%左右的脑梗塞患者会存在复发的风险,必须要对这些危险进行早期干预,减少疾病的复发。
2.主动性康复
主动性康复对于脑梗塞患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进行康复训练时,应该尽快用主动训练来驱动被动训练,正确的运动规律能够帮助患者重新建立生活的信心,患者必须要适应从被动运动到主动运动的过程。
3.综合性康复
综合性康复是脑梗塞患者必须要进行的康复训练,是对患者身体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训练。对患者身体各方面的功能进行训练需要综合考虑,很多患者还会合并有严重的心理障碍,训练中必须要严密观察患者有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很容易影响康复的进程和治疗的效果,医生和家属要定期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
4.长期康复
脑梗塞的康复过程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长年累月的坚持,才能够起到一定的康复效果,须注重对患者活动能力水平和参与能力水平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康复治疗因时期而异
那么,具体又有哪些康复措施呢?其实也分不同时期,需要用到不同的治疗,一起了解下吧。
1.急性期的康复治疗
急性期康复治疗的时间一般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小时开始。此时不必要求患者完全清醒或有较好的交流能力,但应具备初步的交流能力以及对疼痛有反应。
(1)积极处理临床合并症,采取相关内科治疗,对生命体征在必要时仍需监护。
(2)积极预防和处理临床并发症包括褥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肩痛和肩手综合症等。
2.恢复期的康复治疗
分期目标:可分早期、中期、后期进行。在理论上可应用Brunnstrom的分期原则而采用不同方法治疗。
(1)软瘫期:利用各种方法恢复或提高肌张力、诱发肢体的主动运动。
(2)痉挛期:控制肌痉挛和异常的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
(3)改善期:促进选择性运动和速度运动更好地恢复,继续控制肌痉挛。
3.中期康复
此期患者可明显表现出上肢的屈肌协同运动和下肢的伸肌协同运动,并逐渐可做到某些肌肉关节的独立运动,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3-5期。抑制协同运动模式,尽可能训练肌肉关节能够随意地独立运动,提高各关节的协调性,逐渐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
4.后遗症期的康复治疗
(1)继续进行维持性康复训练,以防功能退化。
(2)适时使用必要的辅助器具,以补偿患肢的功能。
(3)对患侧功能不可恢复或恢复很差者,应充分发挥健侧代偿作用。
(4)对家庭环境做必要的改造。
(5)应重视职业、社会、心理康复。
脑梗塞的康复训练对于患者是十分重要的,必须要牢记以上康复治疗的原则及措施。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还需要结合自身情况选择个体化康复方案,如有任何不适,应及时与临床医生进行沟通与交流。
作者 |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神经内科 张贵强

来源: 张贵强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