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中华医学会

审核:刘桥生 江西省精神卫生中心 主任医师

现代人常说的“内耗”是指个体在心理上过度消耗自己,常表现为过度思考、自我怀疑、焦虑和压力过大等。这种心理状态确实可能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内耗”的人往往过度思考问题,反复纠结,导致心理负担加重。频繁的自我怀疑也会削弱自信心,使人更容易感到无助和绝望。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导致身体的应激反应,如皮质醇水平升高、大脑中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失衡等,会影响睡眠、食欲、免疫系统和情绪调节,进而影响心理健康。此外,“内耗”的人可能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来处理压力和挑战,低自我效能感会使人感到无力改变现状,进而更容易陷入消极情绪,从而增加抑郁的风险。

因此,如果“内耗”严重,建议寻求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同时,与家人、朋友或同事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扰。感觉到压力大时,可以练习冥想、深呼吸、瑜伽等放松技巧,帮助自己缓解压力和焦虑。针对引起自身压力的诱因(如工作),可以重新设定合理的目标,避免过高期望带来的压力。适量的运动可以释放内啡肽,在改善情绪的同时也可以促进身体健康。

总之,“内耗”确实可能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但通过合理的应对策略和专业支持,可以有效减轻“内耗”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升我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