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变迁的社会背景之下,各类突发事件屡屡发生,给社会安全带来了极为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安全教育模式已难以适配当下紧迫的安全需求,在此情形下,不但迫切需要政府大力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筹备以及响应水平,广大民众也非常有必要熟练掌握应对突发事件的基础技能。然而,部分企业与个体一味追逐短期利益,将长远的安全规划与投入弃之不顾,使得全民安全意识愈发淡薄。正因如此,现阶段安全文化的推广、教育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公众的安全意识仍有待进一步增强,强化安全意识教育、全方位推动安全文化建设向纵深开展已然刻不容缓。借助设立县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工作专班这一举措,一方面能够有效聚拢资源、汇聚人才、凝聚精力,另一方面还能切实保障安全文化建设具备连贯性与系统性,令其成为此项工作当之无愧的直接执行者与积极推动者,有力确保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做到有组织架构、有详细计划、有扎实举措、有高效执行,最终达成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一根本目的。
一、基本设想
(一)工作职责
工作专班负责制定明确的工作计划、目标和具体方案,确保每项安全文化建设活动都有明确的实施步骤和预期结果,并有监督执行的过程,对建设成效进行定期的检查与评估,以便及时调整策略和改进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大安全文化的宣传、培训、教育、训练、演练力度,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应急技能;通过奖励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激励全社会共同参与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加强与其他部门和组织的合作,形成多元化的安全文化建设网络,共同推动安全文化的深入发展。
(二)组织结构
工作专班的组织结构应体现其轻便性和专业性的特点,重点突出师资队伍建设,减少不必要的行政人员设置,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关键部分:由县级安全生产委员会的领导担任组长,负责整体的领导和决策,并对工作专班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工作专班办公室作为日常事务机构,负责具体的组织、协调、沟通和执行等工作。办公室内设有专门的联络员和资料员等岗位,以保证信息的流通和工作的顺畅进行。工作专班下设若干个工作小组,如宣传教育组、训练演练组等,负责具体的任务执行。
(三)成员构成
工作专班的成员构成应体现跨部门协作的要求,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的专业优势。包括但不限于应急管理、公安、消防、卫生健康、教育等部门,共同推进安全文化建设。抽调组成由红十字会、医疗机构、120、消防队、应急队、相关职业院校、党校等不少于20人的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操能力的专业师资力量。
二、工作建议
(一)做实顶层设计
一是精心做好建设规划。立足各地具体实际情形,缜密制定详实完备的安全文化建设规划,将目标精准明晰、实施步骤细致拆解、时间节点精准敲定、责任主体清晰界定,以此筑牢安全文化建设的系统性与连贯性根基,保障建设工作稳步有序推进、持续发力。二是着力完善培训体系。培训体系构建务必做到内容详实、教学方法多元且适配、评价标准科学合理。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外,还可以采用在线学习、实践操作、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种培训方式,以提高培训效果。要加强师资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提高师资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三是大力加强内容建设。紧密贴合地方现实状况与潜在风险特质,深度挖掘、广泛弘扬蕴含本土特色的安全文化元素,巧妙融入现代安全理念,增添安全文化魅力。统筹学术界理论深度、救援界实战经验、医疗界急救专长三支关键力量,聚焦常见突发事件全流程,从预先防范、临险避险、自救互救实操、事发前期妥善处置到院前急救争分夺秒环节,精心编织成一套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的知识体系。同步强化审核评估环节,邀请权威专家把关,多方印证核实,切实确保知识精准无误、权威可靠。四是持续坚持改革创新。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工作任务,必须秉持与时俱进精神,持续深化改革、推陈出新。紧跟安全领域新态势、新需求、新风向,不断对建设内容予以优化革新、创新呈现形式,大胆引入新技术、新模式,更新手段策略,确保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契合当下及未来发展诉求。
(二)扎实开展工作
一是强化宣传与培训举措。充分借助电视、广播、互联网平台以及制作精良的宣传片等多样化媒体渠道,面向社会公众广泛普及安全知识,拓宽宣传覆盖面,提升知识知晓率。与此同时,针对特定从业群体开展常态化安全培训工作,诸如身处高危作业环境的人员、从事特种作业的工作者、肩负网格管理职责的网格员,还有肩负社会综合管理重任的人员等,着力提升他们的安全实操技能与应急处置水平,筑牢行业安全根基。二是夯实对青少年的安全教育。积极推动将安全知识、应急处置技能融入日常常规教育体系之中,在体育课程教学以及军训阶段有机穿插应急急救知识讲授与实操训练环节,让青少年于体育运动、军事训练场景下,潜移默化掌握应急技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三是深化训练演练工作。应对突发事件,实操性、专业性至关重要,故而加大平时训练演练力度,定期组织开展贴近实战的实操训练活动以及安全模拟演习,创设逼真模拟工作环境,引领公众身临其境体悟安全要义,熟练掌握紧急状况下科学应对、妥善处理的正确方式方法,切实增强实战应对能力。四是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协同推进。由具备相应资质与影响力的公益基金组织牵头设立安全文化建设专项基金项目,招募专业的教育培训机构负责具体执行培训任务,再由当地政府发挥组织协调优势,广泛动员公众踊跃参与培训,由此构建起三方紧密协作、共建共享的良好工作格局,携手助力安全文化建设稳步前行。
(三)加强考核评估
一是构建考核制度体系。精心拟定安全文化建设考核制度,将考核涵盖的具体内容、施行的方式方法、遵循的评判标准以及开展的周期频次予以明确界定,以此切实保障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富有成效。借助对安全文化建设达成实际成效实施量化剖析手段,精准洞察其中尚存的短板弱项以及潜藏的风险隐患节点,为后续谋划精准改进举措筑牢根基、提供有力支撑依据。二是搭建科学评估标准标准。设立具备清晰明确的指向性与切实可行的操作性的评估标准,以此捍卫评估结果秉持客观公正立场,不带主观偏颇。评估全程务必保持公开透明态势,充分保障各关联方依法享有知情权,能够深度参与其中、表达自身见解诉求。评估涵盖内容需做到全面系统、无遗漏死角。评估所得结果应极具针对性,能够为接续开展的改进工作给出具体详实、契合实际的参照指引。三是筑牢全面评估体系架构。审慎设定评估标准与对应指标,包括安全培训覆盖广度、安全文化民众知晓程度等关键要素。评估团队成员遴选汇聚安全生产领域资深专家、学界精英学者以及一线优秀管理人员等多方力量,借由深入现场实地查验、细致查阅文件资料、与公众访谈交流等多元方式,展开全方位、深层次评估工作。四是打造反馈与沟通长效机制。着力塑造一套行之有效、运转顺畅的反馈和沟通机制,搭建起公众与管理方之间的“连心桥”,促使公众得以在第一时间将安全文化落地实施进程里遭遇的难题、萌生的想法建议及时反馈传递,双向互动、增进理解,让安全文化建设工作更贴合实际、深入人心。
来源: 安康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