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和家具制作中最常用构件连接方式,在世界建筑史和家具发展史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重要的历史地位。据考古发现,榫卯结构产生于距今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1973 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掘出了大量结合完好的多种式样的榫卯结构遗物,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榫卯结构。榫卯结构的出现,为中国古代建筑和家具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其应用越来越广泛,工艺也越来越精湛。特别在我们徽派建筑和徽派家具中应用特别广泛,形成了鲜明的徽派特色。接下来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榫卯结构的科学原理和其在徽派建筑和家具制作中的具体应用。
榫卯结构之所以能被传承几千年而经久不衰,是因为它具有严谨的科学原理。首先它运用了摩擦力与自锁的力学原理。榫头和卯眼的凹凸配合,使榫头插入卯眼后,两者之间产生较大的摩擦力。这种摩擦力能够阻止构件在常规外力作用下发生相对位移,起到连接和固定的作用。例如,燕尾榫的榫头形状为梯形,插入卯眼后,由于榫肩的倾斜角度,使得榫头在受到外力时,会越卡越紧,就像一个自锁装置,增强了连接的牢固性。
其次榫卯结构还很好的做到了应力分散,榫卯结构可以将构件所承受的荷载均匀地分散到各个连接部位。当建筑或家具受到外力作用时,力通过榫头传递到卯眼周围的木材上,避免了应力集中在某一个点上,从而减少了构件因局部受力过大而损坏的可能性。比如在大型木结构建筑中,梁与柱之间的榫卯连接能够有效地将屋顶的重量均匀地传递到柱子上,保证了建筑的整体稳定性。 接下来,榫卯结构还充分应用了木质材料的弹性缓冲。木材具有一定的弹性,榫卯结构充分利用了这一特性。在地震等外力作用下,榫卯连接的构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微小的位移和转动,从而吸收和缓冲外力,减小结构的破坏程度。这种弹性缓冲作用使得榫卯结构的建筑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许多古老的榫卯结构建筑历经多次地震仍然能够保存完好。还有榫卯结构还符合几何原理,利用不同形状间的契合作用,榫头和卯眼的形状、尺寸需要精确设计和加工,以确保两者能够完美契合。不同的榫卯结构形式适用于不同的构件连接需求,例如直榫常用于两个构件的直线连接,燕尾榫则常用于需要加强连接强度的转角部位等。这种精确的几何契合是榫卯结构能够发挥作用的基础,只有榫头和卯眼的形状、尺寸完全匹配,才能实现牢固的连接。正是由于形状间完美契合,使榫卯结构具有独特的稳定性。榫卯结构的连接方式可以使构件之间形成稳定的几何结构。例如,多个构件通过榫卯连接形成的框架结构,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刚性,能够承受较大的外力作用。同时,榫卯结构还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构建出复杂的建筑和家具结构,满足各种设计需求。 榫卯结构因其独特构件连接方式和稳定的结构原理,使其在徽派古代建筑中的大放异彩。徽派民居、祠堂、牌坊是徽派古建筑的“三绝”。这“三绝”当中无不广泛使用榫卯结构进行拼接。以徽派民居为例,徽派民居的外部是青砖灰瓦马头墙,内部则是由“肥梁瘦柱”等木制构件拼接而成。它们构建的方式都是通过榫卯进行连接,很少用到钉子。加上在梁柱间的斜撑、雀替等辅助构建均是采用了榫卯结构进行拼接。建筑中的榫卯结构种类繁多,如直榫、斜榫、透榫、半榫、燕尾榫等。在民居的梁、柱、枋等主要构件的连接中,榫卯结构不仅保证了建筑的稳固性,还体现了建筑的美学价值。许多榫卯连接处还巧妙地融入了雕刻装饰,使得结构本身也成为艺术品的一部分。
榫卯结构不仅广泛地应用在徽派民居的木制构件中,其实许多石质建筑也广泛使用了榫卯结构。就以徽派“古建三绝”中的牌坊为例,许多牌坊的构件的拼接除了使用石灰糯米等材料进行粘结外,许多石质构件都采用了石质榫卯进行拼接。使整个建筑更稳固、更美观。如全国唯一的八脚牌坊许国石坊,还有棠樾牌坊群中的牌坊都采用了榫卯结构,把石质构件牢牢的连在一起。这些牌坊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仍然屹立不倒,充分展示了榫卯结构的卓越性能。其实不仅是牌坊,还有石桥、河坝当中都会看到石质榫卯的身影。著名的屯溪老大桥、歙县鱼梁坝等石质建筑中,都广泛运用了榫卯结构来进行建造。
榫卯结构不仅在徽派建筑中大显神威,而且在徽派家具的制作中也是功勋卓著。徽州自古就是木材的集散地,加上徽州的能工巧匠们的精彩构思和精湛手艺,徽派家具也是徽文化的灿烂一支。八仙桌、长条桌、官帽椅、太师椅、圈椅等特色家具,无不凸显了鲜明的徽派特色。这些家具的制作工艺中,榫卯结构也是其最常用制作手法。榫卯结构的制作工艺能够使家具更加结实和耐用,同时还保留了传统家具的韵味和美感。也为现代家具的制作提供了无限的灵感。
正是由于榫卯结构在结构学中有着充分的科学依据,所以几千年来它还在建筑学上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相信它会和现代科学技术完美结合,设计建造出更加坚固、更加美观、更加合理的新式建筑,也为我们徽派建筑发展融入更多、更新的理念,为我们未来的生活带来无限的遐想。
作者:程东兴 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校教导处主任一级教师
审核专家:姚小军 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校副校长、高级职称
来源: 安徽省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