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是在实力雄厚的物理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4年成立电子科学系、现代光学研究所,1992年成立光电子薄膜器件与技术研究所。为适应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于1995年联合计算机与系统科学系和智能机器人研究所组建信息技术科学学院。为加快南开大学现代工学学科体系建设,于2013年新组建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

电光学院拥有光学工程首批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1个,天津市重点学科2个(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光学工程、光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2个(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科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个(光学、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还拥有教育部薄膜光电子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新一代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学科创新计划、科技部“新型光伏发电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天津市光电子薄膜器件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新型传感器与传感网络重点实验室、天津市“中欧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联合研究中心”等。

电光学院下设5个系:电子科学与工程系、微电子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工程系、光电子技术科学系,2个研究所:现代光学研究所、光电子薄膜器件与技术研究所,1个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中心。拥有一支以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骨干,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干部队伍。全院140余名教职工,其中,教授46名、博导41名、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1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国家“四青”等人才11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7名、天津市杰出青年基金3人,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天津市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南开百青13人、天津市教学名师2名、天津市教学团队2支,南开大学教学名师2名、南开大学教学团队4支等。

其中,微电子工程系依托南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面向未来挑战,培养新一代微电子学科的优秀人才。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系统掌握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基础理论;掌握微纳半导体器件、光电子器件、MEMS和传感器件、光伏器件和显示器件的结构与原理;掌握集成电路设计的专门知识和实践技能,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方法与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技术;掌握系统集成技术,EDA技术及其应用;熟悉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微纳电子领域前沿;具有在微纳电子学领域从事研究、设计与开发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在微电子学及相关的交叉学科领域,如集成电路技术研究机构,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企业,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研究机构与企业,传感器与智能系统研发机构,生物工程与基因芯片研发机构,计算机应用、通信、控制系统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系统维护、教学、生产与行政管理等工作。

本系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有: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物理、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射频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工艺原理、集成电路CAD、微系统技术、微纳电子学基础、计算机原理、软件编程基础、高等固体电子学、高等半导体器件物理、现代电路理论、模拟集成电路与系统、传感器与测控系统、微电子学专业实验等。

微电子工程系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项目、973项目、以及重大横向项目等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及词典15部;获得多项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0余项。主要研究方向:新型微纳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设计。新型微纳半导体器件方向涵盖了半导体光电子器件,纳米功能器件,MEMS与基因芯片,智能传感与系统,光伏材料与器件,生物芯片与系统,显示器件,半导体工艺与制造技术。集成电路设计方向涵盖了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射频集成电路设计,片上天线,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学,平板显示技术,SOC系统芯片,数字图像处理和集成智能检测电路设计与应用等。

微电子工程系具有完备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的教学体系,具有成熟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具有3个科研研究室和1个教学实验室,分别是现代传感技术研究室、电路与系统研究室、集成电路设计与平板显示技术研究室和南开-华大集成电路设计联合教学实验室。至今已培养了2000余名本科毕业生和400余名硕士与博士毕业生。

微电子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系统掌握微电子专业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掌握集成电路、集成系统及新型半导体器件的设计方法和制造工艺,熟悉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具有在微电子学领域从事研究、设计与开发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半导体物理、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晶体管原理、传感器及其接口技术、集成电路CAD、数字信号处理、半导体工艺原理,微电子学专业实验等。

来源: 科学报国正当时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