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牛亦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李长岭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
膀胱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组成。黏膜层细胞,属于上皮组织,其发生癌变,称为膀胱癌。其他层也会癌变,但不属于上皮组织,所以不称为癌。例如,发生于平滑肌层的肿瘤,良性的叫平滑肌瘤,恶性的叫平滑肌肉瘤。
膀胱癌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据2018年全球统计数据,每年新增膀胱癌患者约45万例,而因膀胱癌导致的死亡人数则接近20万。在全球肿瘤发病率排名中,膀胱癌位居第九。具体到我国,根据2022年数据显示,膀胱癌发病率为9.3/10万人,死亡率为4.1/10万人,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群健康的疾病。
膀胱癌的发病受多种因素影响,年龄、性别和基因是其中的高危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55岁以后,膀胱癌的发病率逐渐上升,60岁后死亡率亦显著增加。性别差异显著,男性罹患膀胱癌的几率远高于女性,比例约为3:1-4:1,可能与雄激素促进膀胱黏膜细胞中致癌基因的表达有关,导致致癌基因激活而抑癌基因失活,进而增加膀胱癌的发病风险。
职业暴露也是膀胱癌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从事染料、皮革、橡胶、塑料、油漆等相关职业的人群,长期接触芳香胺类等化学物质,患膀胱癌的风险相对较高。这些化学物质可能通过皮肤吸收、呼吸道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在膀胱内蓄积,对膀胱黏膜细胞产生致癌作用。
此外,吸烟是目前最为肯定的膀胱癌致病危险因素,约30%-50%的膀胱癌由吸烟引起,吸烟者患膀胱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6倍,且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风险越高。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慢性炎症和损伤,如血吸虫病感染、泌尿系结石等,也是膀胱癌的潜在风险因素,这些状况可能导致膀胱黏膜的长期刺激和损伤,罹患膀胱癌的概率会增加,尤其是鳞癌。
药物使用方面,长期大量服用非那西汀等镇痛药、环磷酰胺等化疗药物,或者使用含有亚硝酸类化合物的物质,可能增加膀胱癌的患病风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马兜铃酸这种在部分植物和中药中存在的成分,也被认为与膀胱癌的发病有关,此类含马兜铃酸的药物属于处方药范畴,须由专业医师开具。
那么,膀胱癌是如何分期和分级的?
膀胱癌有一个TNM分期,T(Tumor)代表原发肿瘤的范围,描述的是肿瘤的侵犯深度,分为T1、T2、T3、T4等,数字越大表示肿瘤的侵犯程度越深;N(Lymph Node)代表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及范围,根据淋巴结转移的范围和程度,分为N0、N1、N2、N3等,数字越大表示淋巴结转移的范围和程度越大;M(Metastasis)代表肿瘤是否发生远处转移,没有发生远处转移,则为M0,已发生远处转移,则为M1。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膀胱癌的T分期,肿瘤只侵犯到黏膜层,属于原位癌(Tis)或Ta期;侵犯到黏膜下层,属于T1期;侵犯到肌层,属于T2期;肿瘤穿透肌层,侵犯到浆膜层以外,也就是侵犯到膀胱壁以外,属于T3期;侵犯到膀胱周围的器官,比如阴道、子宫、前列腺、精囊,属于T4a期;侵犯到盆壁、腹壁,属于局部晚期肿瘤,属于T4b期。
膀胱癌的N分期,膀胱周围及盆腔中的淋巴结称为区域性引流淋巴结,首先发生转移的是膀胱周围的淋巴结。单个区域淋巴结转移并且其大小不超过2厘米,叫N1;单个区域淋巴结转移,最大径大于2厘米但小于或等于5厘米,或多个区域淋巴结转移,最大径小于或等于5厘米,叫N2;如果淋巴结转移最大径大于5厘米或沿大血管向上至髂总动脉区的淋巴结发生转移,叫N3。
膀胱癌的M分期,肿瘤不局限在膀胱和膀胱周围,不局限在盆腔中,发生了其他地方的转移,比如肺转移、肝转移、骨转移,叫转移性的膀胱癌,属于M1;没有发生远处转移,属于M0期。
此外,膀胱癌还需进行分级,以评估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根据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级系统,膀胱癌被细分为几类:包括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的乳头状上皮瘤(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的肿瘤)、低级别尿路上皮癌以及高级别尿路上皮癌。其中,低级别肿瘤的恶性程度相对较低,而高级别肿瘤则表现出更高的恶性程度和不良的生物学行为。
膀胱癌主要根据分期、分级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涵盖Tis、Ta及T1期)的首选治疗方式为手术,当前主要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或采用激光等能量进行肿瘤的整体剜除。为了预防复发和进展,术后通常会对膀胱进行化疗药物或卡介苗的灌注治疗。化疗药物旨在杀灭残留的肿瘤细胞,而卡介苗则能激发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对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由于电切术可能无法完全清除肿瘤,故主流的手术方式为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该术式需切除整个膀胱并进行尿流改道,以实现根治目的。术后根据病理分期结果,可辅以全身系统治疗,如化疗、免疫治疗、抗体偶联药物治疗或靶向治疗等。
局部晚期膀胱癌,肿瘤已侵透膀胱并伴随区域淋巴结转移。此时,直接进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不仅难度大,且效果有限。因此,推荐先进行全身系统治疗,以缩小肿瘤体积,约有40%-70%的患者可观察到肿瘤缩小甚至完全消失。肿瘤体积的减小可减轻周围浸润程度,缩小淋巴结,从而降低手术切除难度,提高根治效果及生存率。
对于已发生远处转移的膀胱癌患者,治疗重心转向全身系统治疗,不再考虑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若局部症状显著,如肿瘤体积大导致排尿困难、血尿,或压迫淋巴结影响静脉回流,引发下肢水肿、肾积水等问题,可考虑姑息性局部治疗,如放疗或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旨在缓解症状而非根治。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