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压疮作为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每年11月的第三个星期四,被定为“世界压疮预防日”,今年的主题是“皮肤保护 即刻做起”,旨在唤起公众对压疮预防的重视。

科普宣传的广泛开展让压疮这个话题不再陌生,大家对它有了更多的认识。但在家庭护理中发生了压疮还是让人很头疼!家属想尽办法但就是不见好转,甚至使压疮变得更加严重,这也让很多家属苦不堪言。其实,在压疮护理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误区!让我们共同盘点一下压疮护理有哪些容易踩的坑儿,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误区一:压疮只跟长期卧床的人有关

**误区解析:**大家常常有个错误的想法,觉得压疮只是那些长时间躺在床上的人才会遇到的问题。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只要不是整天躺着就不会发生压疮”。但事实上,这个想法是错误的。任何一个人如果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动,让身体某个部位一直承受压力,都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压疮的攻击目标。例如长期坐在轮椅上的人、骨折后用石膏固定限制活动的人、肥胖、大小便失禁、高热多汗等都是压疮的高风险人群。

**正确做法:**定时换个姿势。不管是躺着还是坐着,记得要定时换个姿势,可以用闹钟来提醒自己动一动。这样来减轻身体局部承受的压力,帮助预防压疮,还能保持血液流通和肌肉活力。我们建议每两小时改变一下体位。另外还要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避免潮湿、排泄物的刺激。

误区二:用力按摩治疗压疮

**误区解析:**有些人一发现皮肤发红,便立即用力按摩,误以为通过按摩皮肤能使红色消退,从而解决问题。然而,这种做法非常危险,实际上会增加局部组织的耗氧和坏死,从而加速压疮的发展。有研究显示,按摩受伤的皮肤会加剧损伤,甚至导致皮肤破裂和感染。

**正确做法:**对于皮肤出现压红的部位,应采取减压措施,防止继续受压,并保持皮肤的清洁与干燥。压疮患者不要随意按摩。

误区三:使用环状物作为减压装置

**误区解析:**很多家属使用气圈或者自制各种圆形垫、U形垫垫在压疮外周,结果发现原始压疮部位未见好转,反而在使用棉圈垫的周围出现了新增压疮。这是因为使用圈形垫会增加局部的压力,使圈内血液循环受阻,导致中心区呈淤血状态,反而会加重压疮。另外,气圈和垫圈不透气,妨碍汗液蒸发,对压疮有害无利,特别是水肿和肥胖者更不宜使用。

**正确做法:**可采用波动式气垫床和(或)翻身枕。侧卧位时可使用翻身枕使身体呈30°倾斜,而非90°。双腿之间、双足之间以及肘部等容易摩擦的部位,可以放置棉质的软垫以减少摩擦受压。需要注意的是,使用了气垫床不可以替代翻身,每2小时翻身一次是预防压疮不可取代的措施。

误区四:使用紫药水引发创面干燥

**误区解析:**许多家属在发现患者出现压疮创面并伴有渗液时,常常会使用紫药水,俗称“大紫”,涂抹在伤口表面,期望伤口能很快愈合。然而,现实情况往往事与愿违,紫药水虽然结痂迅速,但这种快速结痂会妨碍伤口渗出物的排出,导致在痂下形成积脓,从而延缓愈合。伤口非但未见好转,反而可能恶化,程度加深,甚至可能诱发感染和败血症。

**正确做法:**对于压疮的换药,应根据伤口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目前,普遍采纳的是湿性愈合理论及其相关治疗技术。因此,一旦出现压疮,建议及时前往专业医疗机构寻求专业帮助。

误区五:频繁过度清洁皮肤

**误区解析:**很多人会频繁地使用碱性肥皂来清洁皮肤,去除油脂,这样来达到清洁干燥的目的。其实这样做破坏了皮肤的屏障,会加速压疮的易感性。

**正确做法:**皮肤清洁应使用不含香精且pH值接近正常皮肤酸碱度的产品,pH值5.4-5.9为好,采用冲洗的方式进行清洁,频繁的擦洗会增加皮肤机械性损伤的危险。

上面所提到的这些误区,您有没有不小心踩到过呢?

需要提醒大家,压疮的预防比治疗要重要得多!也就是防大于治!这就需要我们共同提高护理常识,让我们的家人远离压疮!一旦发生了压疮,要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不要盲目护理,同时不要忽视整体营养状况和疾病管理。

来源: 丹东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