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简称牛病毒性腹泻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感染牛引起的一种复杂的呈多临床类型的疾病。该病是以发热、黏膜糜烂溃疡、白细胞减少、腹泻、免疫耐受与持续感染、免疫抑制、先天性缺陷、咳嗽、怀孕母牛流产、跛行、产死胎或畸形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

一、病原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是一种单股RNA、有囊膜的病毒,为黄病科瘟病毒属成员,与猪瘟病毒及羊边界病毒有密切关系。病毒大小在35~55纳米,呈球状。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对乙醚、胰蛋白酶、氯仿和其他脂溶剂敏感。pH值在3以下易被破坏,56℃易灭活。在26~37℃放置24小时较原毒价降低10倍。在低温时稳定,冻干或-70~-60℃的低温能保存多年。常用消毒药能很快将其杀死。

二、流行病学

病牛和带毒牛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牛所排泄的粪、尿、和眼、鼻排泄物,以及乳汁和血液等,可污染饲料、饮水和外界环境,当牛吸入带毒物质后感染发病。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呼吸道,还可通过母牛子宫垂直感染胎儿。感染后多数牛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而呈隐性经过。本病呈地方性流行。各种年龄的牛对本病都有易感性,但以3~18月龄犊牛易感性较强。全年都有发生,以冬春季节较多。牛群饲养管理不当,犊牛吃初乳不足,天气寒冷潮湿,牛舍拥挤,卫生条件差又不消毒等,都是本病发生的诱因。

三、致病机制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入侵牛的上呼吸道和消化道后,在鼻、鼻窦、口、咽、喉、皱胃和肠黏膜的上皮细胞复制和聚集,进入血液,而后经淋巴管进入淋巴组织,引起病毒血症,并导致病牛的免疫力下降,造成免疫抑制,从而大大增强了其他病原体如冠状病毒、轮状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等的致病性。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通过胎盘垂直感染,故持续性感染可造成母牛流产、死胎和畸胎等。新生犊牛也是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的主要宿主。

四、临床症状

1.黏膜病型。该病型是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最严重的临床类型,主要侵害犊牛和青年牛,潜伏期为7~9天,其主要特征为腹泻、脱水、白细胞减少及出现临床症状后几天发生死亡。该病型为最严重的临床类型,发病率低,致死率高。

2.急性黏膜病。该病型临床症状为口腔糜烂,严重腹泻,脱水,体温升高到41~42℃,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停止,有浆液性鼻漏,病牛流涎,结膜炎,咳嗽,白细胞减少。病后2~3天,鼻镜、舌、齿龈、上颚、口腔黏膜充血并有溃疡;腹泻,粪呈粥样,具恶臭;有时粪便中还会出现血液斑点。病牛多于发病后1~2周死亡,少数可延至1个月。

3.慢性黏膜病。少数黏膜病病牛在急性期内未死亡而转为慢性,特征是食欲减退,进行性消瘦及发育不良,并有间歇性腹泻。病牛整个鼻镜糜烂,连成一片,但口腔内少发。病牛发生慢性蹄叶炎,蹄壳长而弯曲,常发生跛行。皮肤多呈皮屑状,以髻甲、颈部和耳后尤为明显。出现持续或间歇性下痢,奶牛的产奶量会显著下降。

4.腹泻型。这种类型最为常见,通常发病率高,致死率低。易感染性成熟的牛,感染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后大部分呈亚临床,病牛可能一度出现轻微发热及白细胞减少,单核细胞增生。在6月龄至2岁龄的牛中可能出现急性型,经5~7天潜伏期后,呈现轻度沉郁、厌食、腹泻。腹泻初粪便稀粥样,呈盘状,灰白色,发亮,并常见排出呈片状的肠黏膜。口鼻分泌物增多,偶尔可见口腔糜烂或溃疡的病变。奶牛表现产奶量下降,孕牛发生流产。

5.胎儿感染型。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常通过胎盘侵害胎儿,导致孕牛流产或产出先天缺陷的犊牛,最常见的是犊牛小脑发育不全,可见轻度失调或完全无协调站立的能力。母年怀孕期间感染可引起胚胎持续性感染或早期死亡,死胎,流产,犊牛先天性异常等。

五、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在牛的消化道和淋巴结,尸体消瘦,可见鼻镜、齿龈、舌、软腭及硬腭、咽等黏膜形成小的、形状不规则的溃疡。鼻腔内有淡黄色胶冻样渗出物,气管内有大量脓性分泌物。肺出血、水肿,切面有干酪样物。该病的特征性损害是食道黏膜糜烂,瘤胃黏膜偶见水肿、充血和糜烂;皱胃炎性水肿和糜烂;肠壁水肿增厚;小肠呈急性卡他性炎症;空肠和回肠有点状或斑状出血,黏膜呈片状脱落;盲肠和大结肠末端有出血条纹,肠淋巴结水肿。犊牛运动失调,严重者可见小脑发育不全及两侧脑室积水。

六、诊断

1.临床诊断。根据病牛的高热,腹泻带血,口腔黏膜的溃疡及消化道广泛性充血和溃疡等症状,可初步诊断。但在实际工作中,牛病毒性腹泻与牛瘟、口蹄疫、牛恶性卡他热、牛丘疹性口炎等病在临床症状上有相似之处,难鉴别,易误诊,因此,确诊时需进行实验室诊断。

2.实验室诊断。

病原学诊断:无菌采集发病牛的血液、骨髓、鼻拭子及组织脏器(肺、肝脏、脾脏、肾脏及淋巴结等),经适当处理后接种各种牛源细胞,如牛肾细胞。在细胞培养物传3代后未见细胞病变的,可用免疫荧光抗体技术鉴定;如分离病毒株有致细胞病变作用,也可用中和试验进行鉴定。

血清学诊断: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有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中和抗体检测准确性高、重复性好,但是处于免疫耐受的牛不产生抗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的抗体,血清学阴性,所以可能造成漏检。据研究者统计报道,采用琼脂扩散试验大约60%的病牛呈现阳性反应。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经济等特点,但是只能粗略测定被检血清中的抗体,敏感性不如血清中和试验,检出率低。

七、预防

本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和药物,应坚持预防为主。

1.谨慎引牛,加强检疫。坚持自繁自养,不从疫区购牛;对新购牛要用血清学诊断方法进行检测,避免引入阳性牛。定期对牛群进行血清学检查以便及时掌握本病在牛群中的流行状况,如发现有少数牛出现抗体阳性,应将其淘汰以防病情扩大。

2.加强饲养管理,减少环境应激。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牛舍内外、运动场上的粪便及其他污物,保持干燥并定期消毒。牛舍应安装通风换气设备,及时进行通风换气。

3.做好免疫接种,提高机体免疫力。自然康复牛和免疫接种的牛均能获得坚强免疫力,免疫期可在1年以上。牛病毒性腹泻弱毒苗、灭活苗等疫苗均能对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起到预防作用。免疫程序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免疫效果。因此,应根据当地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流行情况,并结合养殖场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通常在6~10月龄、初乳免疫力消失时接种疫苗。应注意牛妊娠期不能接种,由于弱毒疫苗可导致妊娠母牛子宫感染引起流产或新生犊牛免疫抑制,因此妊娠母牛和6月龄以下的犊牛不能使用弱毒疫苗。弱毒疫苗接种年龄应在9~12月龄。受威胁较大的牛群每隔3~5年接种1次,对育成母牛和种公牛应于配种前再接种1次,多数牛可获得终生免疫,也可将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联合使用提高免疫效果。

作者∣广东汕头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陈俊敏

2023年7月15日

来源: 陈俊敏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