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中华医学会

审核:陈涵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主任医师

孤独症不能自愈,需要通过系统规范的干预治疗以改善症状。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孤独性障碍”,起病于婴幼儿期(3岁前),是以不同程度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局限的兴趣及刻板与重复行为方式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是一种比较严重的且持续终身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迄今为止,孤独症的病因仍不明,可能与遗传、脑结构或功能异常、神经递质或免疫异常、母亲孕期及早年环境因素等都有一定关系。

若孩子有孤独症症状或有类似的表现,例如在生理、语言、生活社交、行为爱好、运动和性格等各方面均存在一定缺陷,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早期发现,早期开始针对性治疗。年龄越小,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的重塑性越好,治疗的效果也会越好。3岁之前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孩子学习语言的重要阶段,尽早地解决语言问题和社会交往问题,才能更早地教会患儿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技能。另外,早期治疗还可以预防患儿不良习惯的产生。

当然,孤独症的治疗任何时间开始都不算晚。研究显示,如果能在早期(如2~4岁)开始强化训练,每周保持40小时的训练时间,并持续训练2~3年,所有孤独症患儿都能取得进步。所以,尽早识别孤独症患儿并给予其专业的行为训练和教育,可明显改善他们的预后,而耽误干预时间、等待孩子自愈等,都是不可取的,反而可能会加重孩子的疾病严重程度。总之,孤独症尽管不能自愈,但如能尽早通过系统规范的干预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