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岁的冯大伯(化名)万万没想到,自己牙龈红肿发痛,出现溃烂,竟然是因为长了肿瘤。

牙龈上长的肿包,竟是恶性肿瘤

一年前,家住绍兴的冯大伯感觉牙龈总是红肿发痛,起初还以为是上火了,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右下牙龈出现溃烂,范围逐渐增大,口内肿包约有乒乓球大小,不仅对他的容貌产生了影响,吃饭、说话也逐渐变得困。他到医院检查后,发现这个肿包竟然是个恶性肿瘤,而且颈部淋巴结也出现了转移。

冯大伯辗转去过多家医院,医生告诉他,这种情况要先进行术前新辅助治疗,肿瘤缩小后再进行手术,而且手术风险很大,术后要进ICU继续观察。

“我那时候吓都吓死了,一直没敢做手术,就做了四周期的化疗联合免疫治疗,肿瘤虽然缩小了,但治疗次数越多,身体越来越觉得吃不消,也越来越吃不下东西。”冯大伯实在受不了病痛折磨,下决心去做手术。

恰好浙江省人民医院越城院区投入运行,冯大伯怀揣着最后的希望,前来就诊。

切除肿瘤+骨修复,要过两道难关

“切除肿瘤是第一道难关,骨修复是第二道难关,可以说是难上加难。”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谭卓副主任医师说,冯大伯的病情确实比较复杂,如果手术切除肿瘤,需要移植一块骨头来填补牙龈处的空缺,一般来说,会选择一侧下肢的腓骨,但冯大伯此前截肢过,只有一条腿,如果再把这一侧的腓骨取走,肯定会对他以后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

详细了解病史后,谭卓立即组织头颈肿瘤疑难病例多学科(MDT)讨论,邀请肿瘤内科卢丽琴主任医师、麻醉科方俊标副主任医师、手外科朱孜冠副主任医师以及放疗科毕爱红主治医师等多个科室的专家会诊,专家们一致认为首选手术治疗,根据冯大伯的情况,可以用截肢侧的髂骨代替腓骨,用来进行修复,术后联合辅助放疗。

葛明华在手术 受访者供图

与患者和家属充分沟通后,谭卓很快就为冯大伯安排了手术。手术当天,在麻醉科方俊标副主任的密切配合辅助下,两组人同时进行手术,第一组由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头颈外科学科带头人葛明华教授、谭卓副主任团队主刀,完整切除肿瘤累及的牙龈和下颌骨,及颈部淋巴结根治性清扫;另一组由手外科朱孜冠主任助理主刀,行取大小约3*5cm髂骨及周围皮岛,将髂骨瓣血管与颈部血管进行吻合,取髂骨瓣修复于肿瘤切除后缺损的部位,再用钛板将骨头连接起来。经过长达8小时的手术,冯大伯的牙龈肿瘤被完整切除,骨头和血管也都进行了细致的修复,手术获得圆满成功。

谭卓在手术 受访者供图

术后,冯大伯很快就回到了普通病房,目前,不仅可以正常经口进食,也可以像以前一样带着假肢到处走动,预计下周就可以出院了。

谭卓介绍,对于局部晚期、复杂疑难的头颈肿瘤,浙江省人民医院头颈外科团队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和完善的处置流程。在葛明华教授的带领下,科室不断强化诊疗过程中关键节点管理,常规开展头颈肿瘤疑难病例MDT讨论,每年诊治复杂难治型头颈肿瘤数百例,让越来越多患者重获新生。

来源: 潮新闻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