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作为一种持续存在的、非特异性的肠道慢性炎症状态,其确切的致病机制仍在深入研究中,尚未有定论。目前普遍认为该疾病的发生可能受到遗传背景、免疫系统功能、外部环境条件以及潜在感染因素的共同影响。这一疾病倾向于具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中发生,同时,长期吸烟以及高脂饮食习惯也被公认为该疾病发生的重要风险因素。尽管其病因复杂且可能带来一定的生活挑战,但值得欣慰的是,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死率相对较低。

二、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极具多样性,病情轻重不一,其发病过程可能呈现缓慢进展或急性发作的特点。多数患者经历病情反复发作与缓解的周期性变化;少数患者则面临症状持续、病情活动且难以缓解的困境;还有少数幸运的患者,在首次发作后能够长期保持病情稳定,这类情况通常属于轻度范畴。该疾病的核心症状为腹泻伴随脓血便,腹泻的频率直接反映了病变的严重程度与范围。多数患者会经历腹泻与黏液脓血便症状的交替出现与缓解。当病变累及乙状结肠或直肠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便秘症状,这可能是由于病变导致的直肠排空功能受损所致。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左下腹或下腹部的阵发性疼痛,这种疼痛有时可波及全腹,并常伴有里急后重感,排便后腹痛可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同时,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也较为常见。除了上述局部症状外,溃疡性结肠炎还可能引发发热、营养不良等全身性反应,进一步影响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三、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方法
1.血液检查。患者的血液检查结果显示,血红蛋白水平降低,明确指出了其贫血状态;同时,白细胞数量的增加、血沉速度的加快以及C反应蛋白的显著增高,均强烈表明体内正经历着活跃的炎症反应。更值得注意的是,电解质出现失衡现象,需及时干预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粪便检查。通常观察是否存在红细胞、白细胞及巨噬细胞等异常细胞,这些细胞的出现可能指示肠道炎症或损伤。排除感染性肠炎后,需至少连续三次进行详尽病原学检查,包括常规致病菌(如痢疾杆菌、沙门菌)及特殊细菌(如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真菌)培养,寄生虫(如溶组织阿米巴)及血吸虫检查,以全面排除各类肠道病原体感染。
3.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可见存在多发性溃疡病灶,伴随显著的充血与水肿现象。病变起始于直肠区域,并呈现出广泛的弥漫性分布特征。肠黏膜表面粗糙,呈现颗粒状改变,质地脆弱,易于出血,且常附有脓性分泌物。此外,检查中还观察到假性息肉的形成,以及结肠袋的正常形态变得模糊或消失,这些均提示肠道存在较为严重的病变。
4.黏膜活检。组织学呈炎性反应,可见糜烂、溃疡、隐窝脓肿、腺体排列异常、杯状细胞减少及上皮变化。
四、预防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
尽管溃疡性结肠炎的确切预防策略尚不明确,但通过积极调整生活方式,人们可以有效地减少疾病发作的频率,减轻其严重程度,从而提升整体的生活质量。
1.均衡饮食。应规避已知诱发不适的食物种类,尤其是辛辣与油腻食品;避免过多摄入加工食品和甜食,因为它们可能增加肠道炎症的风险。同时,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取量,包括多食用新鲜水果、蔬菜及全谷物,以有效促进并维护肠道的健康状态。
2.适量运动。应实施定期且适度的体育活动计划,如散步、游泳或瑜伽等,这些活动不仅能优化消化系统功能,还能有效减轻身心压力。
3.戒烟限酒。鉴于吸烟与过量饮酒可能加剧体内炎症反应,进而提升疾病活动的风险,应积极采取戒烟措施并合理限制酒精摄入。
4.定期复查。在疾病缓解期内,坚持进行规律性的医学检查与随访,如结肠镜检查,是预防潜在并发症、实现早期发现与治疗的关键措施。
5.药物管理。严格遵循医嘱,合理使用药物如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及皮质类固醇等,有效地控制体内炎症反应,从而积极预防疾病的再次发作。
6.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确保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同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能有效提升整体健康,减少溃疡性结肠炎的发作。
作者 | 平南县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来源: 林瑞彬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