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亦真
摄影:季俊辉

从码头工人到骨干专家,
他是勇于创新的“抓斗大王”。
“全国劳动模范”包起帆的人生
靠什么“逆袭”?
他持续创新的澎湃动力又来自哪里?

苦海行舟 一把“抓”起平凡人的创新梦改革开放号角吹响,劳动模范勇立时代潮头,不断开拓进取。包起帆,是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千千万万中国工人的缩影。1968年,17岁的他进入上海港白莲泾码头。从码头工人,到技术骨干、企业带头人、物流专家、国际标准的领衔制定者......在众人眼中,包起帆的人生就是一场精彩的“逆袭”。“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感动中国人物”“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如今,荣誉褒奖等身的他却从未在创新之路上止步。

“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到学习中去,每一个同学今天都努力,明天你也可能会是劳模”。11月25日,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大师课堂”院士专家进校园活动邀请华东师范大学物流研究院院长包起帆走进上海市嘉定二中,以“明天你也会是劳模”**为题,用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串起他的“劳模之路”,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劳动热情,激励青少年树立投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

**“哪里有问题,就在哪里动脑筋”**包起帆的大拇指上,有一条钢筋勒下的伤疤。这个陪伴他50多年的疤痕,是改写他人生剧本的起点。

1968年,初中没毕业的包起帆成了上海港木材装卸公司的装卸工。那时的木材装卸纯靠人工将木材用钢丝捆起来,人要在木材堆上爬来爬去,危险如影随形,被称为“木老虎”。木材从美国、加拿大、北欧等地运来,细的直径有碗口那么粗,粗的直径足有一人高。“从进港到1981年,短短十几年,我所在的码头死了11名工人,重伤和轻伤的职工多达546人。”回忆起这段经历,包起帆仍心有余悸。“你不搞我不搞,装卸木材还会死人。”这一刻,他决心要改变装卸工人的命运。

1981年,包起帆半工半读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毕业。“大学毕业后,我就想,码头上的黄砂石子都能用抓斗来抓,那原木能不能用抓斗来抓呢?”自此以后,他抽空就往新华书店、图书馆等地方跑,白天查找资料,晚上回到家里画图。辗转半年多时间,第一个木材抓斗终于从图纸变成了实物。“当看到抓斗把12米长的原木抓上来时,我的心都要跳出来,开心得不得了!”谈及往事,他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哪里不安全,哪里效率低,哪里成本高,哪里质量要提升,我就在哪里搞创新。”1993年,包起帆发明的废钢抓斗在法国巴黎国际展览会上获得金牌,一位评委盛赞:“他用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解决了要用复杂的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中国人了不起!”

木材抓斗、生铁抓斗、废钢抓斗......一项项发明和技术创新从包起帆的岗位上诞生,“抓斗大王包起帆”的名头享誉国内外。他一边学,一边把学到的知识用到自己的岗位上。

“创新就在脚下,但创新之路并不平坦”
创新就在脚下,但创新之路并不平坦,唯有苦海行舟、孜孜以求才能行稳致远。

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陷入“瓶颈”,国有大中型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寒冬”,上海港也不例外。1996年,包起帆被任命为上海龙吴港务公司经理。面对“拒船门外”的高昂运输成本和港区低迷的吞吐量,包起帆心急如焚。“不闯出一条新路,就只能等死。”在所有集装箱都是外贸集装箱、内贸标准集装箱运输产业仍是空白的年代,他瞄准了中国内贸标准集装箱业务,连续4次到北京寻求交通部和相关单位的支持,8次到南方寻找船公司、货主和码头的合作,创造性地提出中国港口内贸标准集装箱水运工艺系统。1996年12月15日,中国水运史上首条内贸标准集装箱航线成功开辟,为内贸水运开拓来崭新天地。截至2023年,我国内贸标准集装箱港口吞吐量已达1.26亿标箱。

创新路上,包起帆永不止步。我国是世界集装箱港口吞吐量第一大国,集装箱制造量居全世界产量的90%以上,但在这一领域国际标准的制定中却鲜有中国的声音,更难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发明进入国际标准,这成为了包起帆奋斗的又一目标。经过不懈努力,中国集装箱电子标签相关国际标准——ISO 18186(2011)终于正式发布,成为我国自1978年开始参与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以来,在物流、物联网领域首个由中国发起、起草和主导的国际标准。

“如果浅尝辄止,知难而退,就没有创新的成功。”锲而不舍、迎难而上,包起帆埋头扎进技术创新的道路,以他骄人的创新业绩,展示了中国创新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人生真正的起跑线在于进入岗位”“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这是清朝科举状元的名单,曹雪芹、胡雪岩、顾炎武、金圣叹、蒲松龄、洪秀全……这是当时落榜秀才的名单。”讲台下的同学们在惊讶之余,又很快理解了其中的深意。“展示这两份名单,并不是说读书没用,读书自然是有用的。”包起帆语重心长地说道,“但人生真正的考场从来就不在学校,人生真正的起跑线在于进入岗位。只有对人民、国家有用,才是真正有用。”
时代在变,奋斗的底色永远不变。铸造辉煌,成为国家栋梁,我们今天要做什么?讲座最后,包起帆赠予嘉定二中的学子四条“劳模箴言”:一是要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理念,二是要要抓住人生学习的大好时机,三是要互敬互爱,从同学友谊着手,学会做人,四是要融入社会大环境,为明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做好准备。

“你们的起点已经比我当初不知道高了多少,我完全有信心,将来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够比我做得更好。”包起帆的话语掷地有声。这位坚定不移又朴素真诚的“50后”劳动者,将爱岗敬业、勇于创新、锲而不舍、争创一流的劳模精神展现地淋漓尽致,激励着在场的每一位莘莘学子积极创新,勇于克服困难,奋发进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大师课堂”——院士专家进校园活动由上海市科协、上海市教委联合主办,邀请院士专家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与学生面对面互动,实现校外科学教育与学校的“双向奔赴”,更好地“孵化”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创新素质,在助推“双减”的同时,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宣传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青少年树立起投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

来源: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