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劲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胡文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主任医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偶尔会感受到身体某个部位不自觉地颤动,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震颤。它是身体发出的微妙信号,有时是生理性的,只是一瞬间的轻微震动,有时却预示着潜在的健康问题,可能发展成困扰生活的频繁颤动。
震颤,在医学领域,特指身体某部分如上肢或头部出现的有节律、重复性的运动。它通常表现为围绕关节的一组肌肉与其拮抗肌顺序性、规律性的收缩与舒张,从而引发肢体的规律性颤动。震颤的频率各异,且多数情况下,患者并无其他神经系统症状或意识改变。
震颤的成因复杂多样,有时可由意识控制,有时则表现为不自主运动。它与痉挛、抽风等有明显的区别。震颤是一个常见现象,但并非所有震颤都意味着疾病。例如,在情绪紧张、激动或受到惊吓时,正常人也可能出现手部震颤,这属于生理性现象;而某些震颤可能是由药物副作用、神经系统疾病或其他系统性疾病引起。
目前,震颤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大脑皮层运动控制区域、基底神经节以及小脑等结构,与精细运动的调节密切相关。这些系统的任何环节出现病变,如炎症、肿瘤或脱髓鞘等,都可能导致震颤的发生。例如,当身体在紧张或害怕时,会分泌大量儿茶酚胺,其浓度升高可能引发震颤。同样,使用某些药物,如安非他命等,也可能导致震颤。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此外,一些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肝病等,也可能因代谢率升高或假性神经递质变化而引起震颤。脑部疾病如脑梗塞、脑炎或基底神经节变性等,同样可能导致震颤的出现。
在临床上,震颤根据其性质和特点可以被分为多种类型。
首先,最基本的分类是生理性和病理性震颤。生理性震颤通常发生在正常人受到惊吓或情绪激动时,持续时间短暂,休息或睡眠后便可缓解,震颤程度相对较轻。而病理性震颤则无法通过休息或睡眠缓解,且随着时间的延长,震颤幅度可能逐渐增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病理性震颤往往与神经系统病变相关,可能伴随运动僵直、语言障碍或运动迟缓等症状。
除了生理性和病理性的分类,震颤还可以根据其在不同状态下的表现进行分类。一种是静止性震颤,即在患者不进行任何动作时出现的震颤,如帕金森病患者常见的症状。另一种是意向性或运动性震颤,即患者在执行特定动作时出现的震颤,如拿起水杯或写字时手部震颤加剧,如特发性震颤。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此外,根据震颤的频率,还可以将震颤分为低频和高频两种。一般来说,每秒振动频率在5次以下的称为低频震颤,而5-12次之间的称为高频震颤。不同疾病引起的震颤可能属于不同的频率范围,如帕金森病的震颤通常为低频,而某些原发性震颤则可能表现为高频。
对于震颤的诊断,首先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包括评估肌张力、神经腱反射、病理反射以及颅神经功能等。这些检查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神经系统整体状况。
此外,患者通常还需要进行脑部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这些检查可以显示脑部结构是否存在异常,如肿瘤、炎症或脑血管病变等,这些异常可能是震颤的潜在原因。
为了更精确地评估震颤的特性,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进行神经系统的电生理检查,如肌电图。肌电图是通过向肌肉插入电极来记录肌肉的电活动,从而帮助医生了解震颤的频率和性质。
值得注意的是,若患者在少量饮酒后震颤症状显著缓解,则高度提示原发性震颤的可能性。这一测试有助于震颤的鉴别诊断,但需注意,它并不作为治疗手段,因其作用时间仅限于数小时,且随后会出现症状反弹。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