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瑞怡 北京协和医院
审核:郁琦 北京协和医院 主任医师 教授
月经是伴随卵巢周期性排卵,因雌激素、孕激素周期性变化而出现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月经初潮是青春期开始的重要标志,提示卵巢产生的雌激素足以使子宫内膜增殖,当雌激素达到一定水平且有明显波动时,可引起子宫内膜脱落,此为月经。从本质上来说,月经就是血。
从10多岁开始月经初潮直到五十岁左右绝经,月经将陪伴女性近40年的时间,其间,很多女性可能都经历过月经失调的问题。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月经有4个基本要素,月经是否正常要从这4个要素分别来看:①月经周期。从月经第1天到下次月经第1天之间的间隔时间,通常为21~35天。少于21天为月经频发,多于35天为月经稀发。②经期。月经见血的持续天数,通常为2~7天。③经量。一次月经期的总失血量,正常范围是5~80毫升,少于5毫升为月经过少,多于80毫升为月经过多。患者在描述自己的经量上有很大的主观性,医生无法根据患者的描述做出准确的测算,只能进行大致的评估。当然,还可依据一个客观指标来评估,那就是是否有贫血,如果月经过后出现贫血,可诊断为月经过多。④规律性,即临近月经的周期变化在7天之内,且两次月经之间(经期之间)没有出血。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以上4个要素都在正常范围内的月经才是正常月经。那么,何为不正常的月经呢?不正常的月经也就是异常子宫出血,也称“月经失调”“月经紊乱”,是指超出正常的月经量和持续时间及规律性或频率以外的出血。
当然,如果只是偶尔一次月经失调,大可不必惊慌,只有当月经明显且持续不正常时,才需要特别关注。
引起月经失调(异常子宫出血)的原因非常复杂,目前国际妇产科联合会将异常子宫出血的病因分为两大类,分别为有结构性改变的异常子宫出血和无结构性改变的异常子宫出血。前者指存在结构性改变、可采用超声或磁共振成像等检查方法或病理学检查方法明确诊断的异常子宫出血,可因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腺肌病、子宫平滑肌瘤等疾病所致;后者指无结构性改变的异常子宫出血,可因血液系统疾病、排卵功能障碍、子宫内膜局部纤溶系统异常等因素所致。
月经失调(异常子宫出血)在青春期和围绝经期女性中都比较常见,特别是在围绝经期女性中。
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主要与排卵障碍有关。由于生殖内分泌功能尚未成熟,初潮后的很多青春期女孩无法正常排卵,常出现月经紊乱的问题。通常,初潮后的2~5年,生殖内分泌功能会逐渐发育成熟并完善,排卵功能逐渐成熟,月经趋于正常。值得注意的是,生殖内分泌功能复杂而精密的调控易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功能失调,如精神紧张、压力、肥胖、厌食、过度减重、作息不规律、熬夜、服用某些药物等,这些因素会导致月经紊乱。
围绝经期大致可以理解为老百姓常说的“更年期”,更年期开始的第一个标志就是以往规律的月经周期开始紊乱了。40岁以上的女性,10个月内发生2次月经周期长度超过7天的改变,就标志着围绝经期的开始。在围绝经期就诊的女性患者中,月经紊乱者约占70%以上,其发病率之高,可见一斑。
女性进入围绝经期,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原本规律的周期性排卵逐渐变为无规律的排卵状态,直至无排卵。没有排卵就没有孕激素的产生,体内低水平的雌激素持续作用于子宫内膜,使子宫内膜持续增厚,由于缺乏排卵后产生的孕激素的保护作用,子宫内膜会出现不规则出血,这种出血不似正常月经,其规律性、持续时间、出血量都可能与正常月经不同。如果出血前停经时间较长,子宫内膜长时间受单一雌激素的作用,会持续增生,易出现急性突破性出血,出血量往往较大,甚至引发贫血。
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易反复发生,而且容易发生贫血等并发症,同时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风险也会增加。治疗上应以恰当的诊断为指导,在排除怀孕和结构异常性疾病后,对于无结构异常的月经紊乱的治疗原则是控制急性出血、调整周期、保护子宫内膜,而且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有药物治疗禁忌证、不耐受药物治疗或疑有结构异常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总之,月经对女性来说非常重要,如果出现月经失调,有可能是身体正在向我们发出“警告”,要特别引起注意。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