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雪涵 北京协和医院

周梦馨 北京协和医院

审核:郭 超 北京协和医院 副主任医师

李单青 北京协和医院 主任医师

“肺结节”是如今非常火的一个医学名词。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提升,体检成为监测自我健康状况的必要手段,胸部CT是体检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很多人在拿到体检报告后,突然发现自己查出了“肺部结节”。由于对肺结节不了解,有患者会产生焦虑,甚至病急乱投医。那么,如果检查发现了肺结节,究竟该怎么呢?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一、什么是肺结节?

肺结节是一个影像学定义,指被肺实质完全包围、界限清楚的小病变(直径≤3cm)。简单来说,就是在影像学检查中发现的肺内的异常病灶。很多肺部疾病都可能表现为肺结节,其中,良性疾病造成的肺结节约占99%,因此肺结节并没有想象中可怕。

检查发现了肺结节,请不要慌张,及时到胸外科或呼吸内科就诊,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防治恶性病变的遗漏和恶化。

二、就诊

在发现了肺结节后,第一件事应当由专业医生做出初步诊断,具体包括以下两步:

(1)提前查询,选择适合的科室就诊。能够评估肺结节的科室主要有胸外科和呼吸内科。胸外科以手术作为主要诊断和治疗手段。因此在肺结节方面,胸外科主要评估肺结节需不需手术以及能不能手术。呼吸内科则以非手术方式(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作为主要手段。

每个科室的功能是多样且复杂的,不同科室的诊疗侧重点不同,而且在不同医院,科室的命名也会有差别。因此在就诊之前,可以浏览拟就诊医院的官网,查询不同科室所涉及的疾病范围和主要诊疗手段,选择最适合的科室就诊。

图2 胸外科或呼吸内科门诊就诊(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2)建议患者本人在第一次就诊时到场,并提供全面且高质量的胸部CT影片。医生通过与患者的直接沟通,可以解答患者的很多顾虑,让患者本人产生参与感,从而减轻患者对疾病本身的恐惧心理。

三、结节评估

胸外科肺结节的评估主要涉及:临床表现及病史、胸部CT特征及其他辅助检查。

1.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及病史的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主诉、症状及治疗情况:如患者是否有发热、咳嗽、咳痰等不适,是否存在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是否存在发热,是否进行抗感染治疗或中药治疗,以及治疗效果如何等。

(2)基础疾病:如是否患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及其他恶性肿瘤等。

(3)工作和生活习惯:如是否吸烟、吸烟年限和吸烟量;工作环境是否接触粉尘石棉、电离辐射等有害物质;生活环境是否接触油烟、被动吸烟等。

(4)家族史:如直系亲属是否患恶性肿瘤等。

2. 胸部CT影像学特征

胸部CT影像学特征是评估肺结节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医生能够根据肺结节的影像学特征,给出一个初步判断。因此,提供全面且高质量的胸部CT影片非常重要。具体来说,是将所有的胸部CT影片(从第一次拍片到最近一次)提供给医生,对结节进行综合评定。

需要评定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结节的大小:结节越大,恶性风险就越高。对于>2cm的结节,有50%以上的可能是恶性的。对于>3cm的肺部病变,则被称作“肺肿物”而非“肺结节”,恶性概率更高。

(2)结节的形态:通常形态不规则、边缘粗糙(毛刺、分叶)、牵拉胸膜的结节恶性概率更高。

(3)结节的密度以及实性成分:根据不同密度及实性成分含量,肺结节可分为实性结节、部分实性结节和纯磨玻璃结节。较小(≤8mm)的实性密度结节通常为良性。和实性结节相比,部分实性结节具有更高的恶性风险。

(4)结节的变化:肺结节增大是结节为恶性肿瘤的独立危险因素。大多数实性的恶性结节体积增大一倍的时间是20~400天。而磨玻璃结节的体积倍增时间可能更长。需要注意的是,结节增大的评估多数依靠人工测量,这个过程存在误差,通常<1.5mm的变化被认为是由误差引起。

不同的影像学特征对结节性质的判断有一定参考意义,但并不是绝对的。另外,对结节性质的判断主要来源于医生的经验,且会受到很多干扰因素的影响(如CT影片的质量、患者提供信息的准确性等等)。医生给出的诊断是根据资料及病情的经验性判断,而非最终确诊,肺结节唯一的确诊方式是获取结节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如穿刺或手术)。

3.其他辅助检查

根据不同患者的特点,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做一些其他辅助检查。下表列出了肺结节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可能需要做的检查及其主要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表格中的检查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具体需要做哪项,需要听从医生的建议。只有各种检查相互辅助和印证,医生才能给出更加准确的诊断并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四、小结

(1)检查发现了肺结节,首先应就诊于相关科室(通常为胸外科或呼吸内科),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

(2)就诊时,请携带完整且高质量的胸部CT影片和其他辅助检查报告;推荐患者本人就诊。

(3)医生会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肺结节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做出初步诊断和建议。

参考文献

[1]MCWILLIAMS A, TAMMEMAGI M C, MAYO J R, et al. Probability of cancer in pulmonary nodules detected on first screening CT[J]. N Engl J Med, 2013,369:910-919.

[2]MEHTA H J, RAVENEL J G, SHAFTMAN S R, et al. The utility of nodule volume in the context of malignancy prediction for small pulmonary nodules[J]. Chest, 2014,145:464-472.

[3]GOULD M K, FLETCHER J, IANNETTONI M D, et al.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nodules: when is it lung cancer?: ACCP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2nd edition)[J]. Chest, 2007,132:108S-130S.

[4]CHU Z G, LI W J, FU B J, et al. CT Characteristics for Predicting Invasiveness in Pulmonary Pure Ground-Glass Nodules[J]. AJR Am J Roentgenol, 2020, 215:351-358.

[5]THALANAYAR P M, ALTINTAS N, WEISSFELD J L,et al. Indolent, Potentially Inconsequential Lung Cancers in the Pittsburgh Lung Screening Study[J]. Ann Am Thorac Soc, 2015,12:1193-1196.

[6]Revel M P, Bissery A, Bienvenu M, et al. Are two-dimensional CT measurements of small noncalcified pulmonary nodules reliable?[J].Radiology, 2004,231:453-458.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