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晓惠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朴梅花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主任医师
儿童高血压不容易被发现,因为早期没有特异性的症状。对于低龄儿童,可能不会表述身体的不舒服;而对于年长儿童,因高血压的隐匿起病,症状不易被发现。高血压的典型表现为头疼、头晕、恶心、呕吐、体重不增,甚至发育受到影响等。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如果孩子有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比如肥胖、高血压家族史,家长要注意定期给孩子监测血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儿童高血压的诊断是以年龄、性别和身高的百分位数界定。其中,3-15岁参照《中国3-17岁儿童性别、年龄别和身高别血压参照标准》中对应年龄、性别和身高的血压第95百分位(P95)为判断界值,即收缩压和/或舒张压≥P95诊断为高血压;16-17岁,由于身高及性发育与成年人接近,可直接采用成人高血压标准判断,即收缩压和/或舒张压≥140/90mmHg诊断为高血压。
儿童高血压的诊断需基于连续三次的血压测量结果,这三次测量需在不同的日子进行,每次间隔至少两周。只有当非同日3次测量的血压值≥95th才诊断高血压。但是,如果偶次测量的血压值达到中重度高血压,即3-15岁收缩压和/或舒张压≥P99+5mmHg,16-17岁收缩压和/或舒张压≥160/100mmHg,可直接诊断为高血压。
儿童高血压诊断需要考虑四方面:血压水平与高血压分级,高血压病因,靶器官损害及程度,其他心血管疾病及并发症。
第一,儿童血压值位于P90-P95或≥120/80mmHg为正常高值血压;≥P95诊断为高血压。儿童高血压分级:1级高血压:(P95~P99)+5mmHg;2级高血压:≥P99+5mmHg。
第二,高血压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对于可以找到明确病因,比如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血液肿瘤及药物等,为继发性高血压。也就是说,血压升高是上述疾病的临床表现,或者说上述疾病导致的血压水平升高。而对于无明确病因的,称为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包括:肥胖、家族高血压史及心理与精神压力等。
第三,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是指心脏、肾脏、脑和眼底的结构或功能改变。包括高血压性心脏病、肾功能下降、眼底出血、脑出血等。
第四,其他心血管疾病及并发症,比如大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儿童高血压的治疗,包括对因治疗与对症治疗。对于继发性高血压,优先考虑针对病因治疗。随着原发疾病的治疗或者控制,血压水平也随之会得到控制。比如嗜铬细胞瘤,手术切除后体内不再分泌儿茶酚胺,血压就会降下来;比如肾血管狭窄,通过介入治疗改善血管狭窄后,血压也会随之改善。
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找不到明确的病因,考虑对症治疗,通过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将血压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预防及减少靶器官损害。
儿童原发性高血压常表现为1级高血压,首选非药物治疗。目前明确的是,肥胖是导致原发性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肥胖可以导致代谢、内分泌紊乱,从而导致血压升高。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包括肥胖儿童应控制体重,在保证身高发育同时,延缓体重指数上升趋势,降低体脂含量;增加有氧和抗阻力运动,减少静态活动时间;调整膳食结构及品种多样化,控制总能量及脂肪供能比;按照WHO针对儿童的建议标准,控制膳食盐和含糖饮料摄入,养成健康饮食习惯;避免持续性精神紧张状态;保证足够睡眠时间等,血压也能得到改善。但是如果经过6个月的干预,血压仍未达标,在继续生活方式干预同时可启动药物治疗;在生活方式干预期间,如血压上升至2级高血压或出现临床症状,也要进行药物治疗。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儿童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指证包括:①出现高血压的临床症状(头晕、头痛、恶心、呕吐);②糖尿病;③继发性高血压;④靶器官损害。
儿童高血压药物治疗,原则是从小剂量、单一用药开始,兼顾个体化,降压效果不理想再联合用药。考虑到用药的依从性及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最好给儿童服用长效的降压药,这样既能减少用药次数,又能维持药物疗效。
高血压患儿根据用药情况,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如果达到了减药、停药的指征,药物是可以停掉的。比如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养成健康饮食习惯、增加有氧和抗阻力运动,体重降下来了,血压水平降低了,慢慢稳定了,药物是可以停掉的,不需要终身服用。需要注意的是,降压药物不可骤停,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减停。随着医学科普知识的普及,包括学校体检,很多高血压的孩子能够在早期被发现,给予积极干预,血压就能得到改善。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