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长倒刺了!”“快买点维生素吃。”正值气候干燥的冬季,手上长倒刺是许多朋友困扰的问题。不过,想用维生素解决长倒刺,可不是对症下药的科学举动。也许,给你的手做好滋润保湿工作才是关键。
为何会长倒刺?
倒刺,学名“甲逆剥”,是指(趾)甲的近端甲褶表皮撕裂,与浅层皮肤相连,出现倒卷、翘起的长三角。
听到撕裂,有的朋友当场脚板心儿都扣紧了:“撕裂?好端端的怎么会发生撕裂?”
图源:Pixabay
其实,我们皮肤的外层有一道抵御外界刺激的薄层防线,名叫“角质层”。角质层表面有一层皮脂,是皮肤的天然保湿剂,可以减少水分蒸发,保证角质层适当的含水量,使其与下方皮肤紧密贴合。
然而,当我们经常用酒精、肥皂、洗涤剂等洗手,或因运动等摩擦去除了皮肤表面的皮脂时,角质层将失去天然保湿剂的呵护,水分丢失过多就会出现干燥的情况,角质层也就进一步发生分离而翘起,形成常见的“倒刺”。
而当我们出现“倒刺”时,家里的长辈们总是会说,你这是缺乏营养啊,叫你多吃点蔬菜、水果,你不听!快去买点维生素补充一下。
虽然临床研究发现,维生素确实对于皮肤健康和皮肤黏膜的修复有一定辅助作用,脂溢性皮炎、唇干裂、糙皮病、毛囊角化过度等皮肤疾病也被证实可能与维生素缺乏有相关性。但尚无确切的证据可以证明,产生倒刺是因为体内缺乏某类维生素。维生素的作用毋容置疑,但绝大多数人只要正常进食,保证饮食均衡,很难出现维生素缺乏性疾病,切勿盲目补充。
如何避免长倒刺?
避免长倒刺最有效的办法就俩字——“保湿”。
一方面,我们要减少酒精或含酒精成分的产品的使用,避免对手部皮肤的直接刺激。另一方面则是,在做家务、职业工作时使用乳胶手套保护双手,洗手后涂抹护手霜保湿,这点至关重要。
当然,纠正孩子咬手、咬指甲及抠手等不良习惯;均衡饮食、加强人体水分的摄入,也能起到避免倒刺出现的作用。
撕咬倒刺有何风险?
“医生,道理我都懂,但是倒刺都出现了,不将他就地正法,我心痒难耐啊!”有很多人一看到倒刺,就想撕掉它,但这个操作是大错特错。
由于指甲上皮的结构是向下和向后连接的,如果你顺着倒刺向下撕拉,只会扩大伤口的面积,造成皮肤的深层损伤,并增加出血及感染概率。如果感染扩散,则可能引起甲沟炎、甲下脓肿等情况。
因此,这种手撕或嘴咬倒刺的“骚操作”切莫胡来!
怎样正确对待倒刺?
1. 用干净的指甲剪,从根部整齐地剪掉倒刺;
2.抹护手霜,减少倒刺的产生;
3.若倒刺及周围红肿渗出,可用碘伏消毒并局部涂抹抗生素类软膏,如果情况加重出现化脓等,需及时到医院就诊评估。
手部健康护理应该注意什么?
日常手部的健康护理一般包括清洁和保湿两个部分。
1.清洁:注意双手卫生,日常的洗手过程不要敷衍了事,要将手部皮肤清洗干净;当然,也要避免甲周皮肤过度摩擦,接触化学洗涤剂时要佩戴手套。
2.保湿:无论你是油性皮肤还是干性皮肤,都需要保湿,尤其是在干燥的季节。油性皮肤可选用含油量较少的保湿产品,干性皮肤则可水油同补。
供稿单位:重庆科技馆
作者:魏仪,医学博士,全国十佳科普使者。
审核专家:黄河、李春黎、陈涛、徐晓萍。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