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是常见的一种陆生环节动物,生活在土壤中昼伏夜出,以畜禽粪便和有机垃圾、植物的腐烂茎叶等为食。蚯蚓可用作中药材和特种动物饲料,蚯蚓粪便还可当作有机肥用来种植无公害水果蔬菜,蚯蚓活动可使土壤疏松,起到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的作用。下面介绍大平二号蚯蚓养殖技术。
蚯蚓
一、蚯蚓的用途
1.药用。蚯蚓味咸、寒,具有清热、止喘、通络、利尿等作用。
2.制作饲料。蚯蚓体内含有多种氨基酸,且含量极高;各种矿物质元素及维生素含量也极为丰富。随着黄鳝、泥鳅、甲鱼、龟类等特种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蚯蚓需求量与与日俱增,养殖蚯蚓前景广阔。投喂蚯蚓可有效降低饲料成本,增加动物所需的营养,促进生长,提高饲喂动物的抗病力,品质更佳。
二、养殖场的选址
养殖蚯蚓要避开基本农田,可选择在荒坡地或果园、林地进行养殖。最好选择背风向阳、排水方便、水源干净充足的地方。室外的场所最适于养殖蚯蚓,在这种环境下,蚯蚓生活能力强,繁殖得快。室内一般适合小规模的养殖,或养殖刚孵化出来的小蚯蚓,因为幼蚓体形小,活动范围不大。如采用室外和室内结合的养殖方式,效果更佳。最理想的地点是在树下,树荫下是最凉快的,可以有效地减少因太阳暴晒导致蚯蚓爬出逃跑。蚯蚓床以宽1.5~2米、长15~20米为宜,床高20~25厘米,放置饲料10~15厘米。
三、养殖场地的布局
最合适蚯蚓的生长温度是16~27℃,温度在0℃以下或32℃以上时,蚯蚓活动变得迟缓,停止吃食,基本不进行繁殖。养殖床的温度在10℃以下或27℃以上时,蚯蚓难以孵化。蚯蚓生长环境中最适宜湿度为60%~70%。
在夏季,直射光每天照射不超过2~3小时。原因是蚯蚓对光线敏感,当强光一照,它就不吃东西,钻入地面。
根据蚯蚓喜湿怕干的特性,养殖床设在室外,当有过强的日照、热风、下大雨时,必须采取保护措施。如果有自然树木的阴影是最好的,比如种植葡萄、荔枝、龙眼、芒果等果树,利用树荫来遮挡阳光。没有树荫的,须加人工遮盖物比如草帘子、彩条布、稻秆、铁皮瓦等,减少太阳的直射和暴雨的冲刷。
养殖场要人工挖沟清淤,做好排水沟,下雨时能够方便排出多余的雨水。如果土壤太干,蚯蚓就往湿的地方逃走,如果水分太大,它会随着水流流走。而积水过多会容易淹死蚯蚓,造成重大损失,导致养殖失败。
四、引种繁殖
1.引种。蚯蚓常年均可引种,但以春季和秋季较好,因为春季和秋季气温适中,有利于运输,也有利于蚯蚓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在引种时,要特别注意避免高温、高寒以及温差较大的时节。在高温季节引种时,最好是使用安装空调的专车进行运输,可有效降低蚯蚓的死亡率,减少损失。
2.繁殖。大平二号蚯蚓4~6月龄达性成熟后即可交配,每年的3~11月是繁殖季节,一般在夜间进行交配。选择性成熟的种蚯蚓,放在蚓床内让其自然交配。通过种蚓的不断更新换代和养殖床的周期轮换,不仅保证了种群的旺盛,而且也避免了在同一床位长期养殖同一蚓群近亲繁殖而形成的种群自然衰退。种蚓宜每3~4月更新一次。
蚯蚓是雌雄同体,但它们不会和自己交配繁殖,这就是所谓的雌雄同体异体受精。雌雄同体会使它们找到配偶的机会加倍,当找到配偶时,它们的皮肤会分泌出黏稠液体,两条蚯蚓在黏液中头朝向尾,尾朝向头彼此缠绕交合。蚯蚓在交配中会挤进彼此的生殖带里,再从生殖带里穿出来,看起来两条蚯蚓像是合成了一条蚯蚓。它们可以连续交配1个小时,彼此交换精子。
大平二号蚯蚓每条年产茧在56~58个,其中春季占40%、夏季25%、秋季27%、冬季8%。一个蚓茧能孵出幼蚓5~8条,最多12条,但是能发育完全的幼蚓一般只有3~4条。在不同温度下孵化所需时间和孵化率不同。幼蚓生长期体重增加缓慢,只有在性成熟期前后1个月内,蚯蚓生长最快,此时采收可获高产。
五、饲养管理
1.各生长期的管理。种蚯蚓数量养殖密度宜控制在每平方米1万条以内,商品蚓群每平方米2万~3万条(3公斤),前期幼蚓2.5万~3万条/平方米,后期下降到2万~2.5万条。蚯蚓没有牙齿,它可以把饲料和沙子一起吞进肚内,用沙子来磨碎饲料,提高消化吸收的效果。大部分的蚯蚓每天可以吃掉相当于自己体重一半的食物,它把食物泥土吃进体内,将微生物营养吸收,然后把不能消化的沙土排出。蚯蚓养殖分种蚓、种茧孵化、幼蚓和成蚓等四个时期,不同时期的管理要求如下:
种蚓管理:每隔7~10天清除一次蚓粪,及时采收蚓茧投入孵化床保湿孵化,同时翻倒种蚓床,并及时补充新料,以改善饲育床条件,以利繁殖。
种茧的管理:孵化基厚度以10~15厘米为宜,孵化基要保持碎细和湿润,每平方米可孵蚓茧5万~6万个,孵化基每月用铁叉松动1~2次,以利通气与幼蚓成活。
幼蚓管理:待孵化基大部分粪化时,要及时除粪,用下投法补料并及时扩床,以降低幼蚓密度。
成蚓管理:后期幼蚓生长迅速,要增加除粪补料次数,用下投法补料并及时扩床养殖;当性成熟进入繁殖期后,要发挥蚯蚓生产和繁殖优势,不失时机地降低养殖密度或及时采收利用。
2.饲料粪便的处理。可选择饲料来源比较广泛的猪粪、牛粪或鸡粪。按每吨干粪加EM原液剂8~10公斤,或每吨湿粪加EM原液6~8公斤。将EM原液加井水或河水15公斤,用喷雾器均匀喷撒,然后搅拌均匀。将混合后的发酵原料放入塑料容器或水泥池(或者土坑垫塑料薄膜)中,最后装满压实,排除空气后用塑料薄膜密封,一定要完全密闭,适宜温度为27~35℃,发酵5~12天(根据气温的高低,温度越高,发酵时间越短,一般夏季5~6天,春秋季7~8天,冬季10~12天),注意温度和时间的掌握。发酵成功的粪便没有臭味,还含有些酒香味。尽管饵料相同,由于其颗粒粗细不同,幼蚓的生长速度可相差1.5倍,所以要保持饵料碎细状态,避免饵料出现大小团块(如出现团块,可用水浇湿捣碎),保证蚯蚓快速生长。
3.发酵粪便的注意事项。由于粪便类物料成分复杂,杂菌含量及可能的病原体含量比较多,为了稳定的发酵效果,建议加长发酵时间,特别是气温低的冬天初春等季节。由于温度低,发酵启动慢,所以造成发酵时间长,发酵粪便有一个升温过程,温度最高可以达到70℃,只要经过了这个高温过程,一般的寄生虫卵和病菌等会被杀灭。所以,发酵粪便时要经常检查,用一根长的温度计,插入料中,测量温度情况。如果料温在2天内达到了30℃以上,说明发酵启动了,1天后就可以发酵成熟,因为到了30℃后,在1天内就一定会出现60℃的高温发酵期。而过了高温期1天后,发酵料就可以用了。如果一直没有检测到高温期,但温度也维持在20℃以上,则可能错过检测高温期了,物料中也没有微生物所能利用的营养,发酵就会停止,温度就会下降。
4.饲养过程。将发酵好的动物粪便添加到蚯蚓床上,还可以适当添加水果或蔬菜、血粉、鱼粉、动物的肉和骨头粉末等有机物。饲料要含有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及其他成分,这些是蚯蚓生长发育中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蚯蚓对甜食比较感兴趣。
蚯蚓吃完第一次给的饲料时,一定要尽快给第二次饲料(因为蚯蚓在缺乏饲料的情况下易外逃)。蚯蚓在吃完饲料后,可以饲料表面的变化作为给蚯蚓添加饲料的时间和数量的依据。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在饲料里加上木屑和稻草,随着蚯蚓吃食,就会把这些添加物推到表面上来。从被推到表面上来的木屑和稻草的量,就可以判断蚯蚓周围饲料量的多少。
六、疾病的防治
1.胃酸症。
症状表现:在蚯蚓养殖过程中出现蚯蚓痉挛状结节、环带红肿、身体变粗变短,全身分泌黏液增多,在饲养床上转圈爬行,或钻到床底不吃不动,最后全身变白死亡,有的病蚓死前出现体节断裂现象。
发病原因:蚯蚓饲料中淀粉、碳水化合物或盐分过多,经细菌感染后引起酸化,使蚯蚓出现胃酸超标。
预防措施:掀开覆盖物让蚓床通风,喷洒苏打水、1%新鲜石灰水或石膏粉等碱性药物中和。
2.缺氧症。
症状表现:蚯蚓养殖过程中如果发现蚯蚓体色暗褐无光、体弱、活动迟缓,这是氧气不足造成蚯蚓缺氧。
发病原因:粪料未经完全发酵,产生超量氨、烷等有害气体;环境过干或过湿,使蚯蚓表皮气孔受阻;蚓床遮盖过严,空气不通。此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加以处理。
预防措施:掀开部分蚓床覆盖物通风,并检查基料干湿程度。将基料撤除再继续发酵。喷水或排水,使基料土的湿度保持在30%~40%,中午暖和时开门开窗通风或揭开覆盖物,加装排风扇,此症可得到解决。
3.蛋白质中毒。
症状表现:蚓体有局部枯焦,一端萎缩或一端肿胀而死,未死的蚯蚓拒绝采食,有惊悚颤栗的恐惧之感,并明显出现消瘦。
发病原因:加料时饲料成分搭配不当引起蛋白质中毒。饲料成分蛋白质的含量不能过高(基料制作时粪料不可超标),因蛋白质饲料在分解时产生的氨气和恶臭气味等有毒气体,会使蚯蚓蛋白质中毒。
预防措施:发现蛋白质中毒症后,要迅速除去不当饲料,加喷清水或EM菌液,钩松料床或加缓冲带,以期解毒。
4.水肿病。
症状表现:蚯蚓身体水肿膨胀、少动发呆或拼命往外爬,背孔冒出体液,滞食而死,甚至引起蚓茧破裂或使新产的蚓茧两端不能收口而染菌霉烂。
发病原因:蚓床湿度过大,饲料pH值过高造成。
预防措施:应减小湿度,把爬到表层的蚯蚓清理到另外的池里。在原基料中加过磷酸钙粉或醋渣、酒精渣中和酸碱度,过一段时间再给蚯蚓投料。
七、防逃和防天敌管理
1.蚯蚓的防逃措施。蚯蚓的食量较大,应给予较充分的食物,否则蚯蚓四处觅食易爬出养殖床。细菌有助于蚯蚓的消化,但饲料里含水量过高时,细菌繁殖过快,易产生酸性物质,不利于蚯蚓的生长,还会导致蚯蚓逃跑。夏天,垫料里如用鲜草容易产生热,对蚯蚓生长不利。所以,用鲜草时应过3天后再接入种蚓。当空气过于潮湿或刮强风时,蚯蚓可以感知下雨的前兆就会跑出来。如果怕蚯蚓爬出来,用电灯照明就可以防止。
2.天敌的预防。蚯蚓的天敌很多,如田鼠、蟾蜍、蛙类、蚂蚁、蝼蛄、黄鼠狼、鸟、蛇、水蛭、蜈蚣等。据观察,1只250克的蟾蜍一晚上可吞食蚯蚓50克(约80条),蚂蚁、蝼蛄既拖食卵茧,又能残食孵化的幼蚓。针对蚯蚓养殖环境与天敌的特点,采用竹篱、砖墙、密眼网圈围的方法以防个体较大的天敌进出,起到安全隔养的作用。对于个体较小的蝼蛄、蚂蚁,则采取有毒诱饵召集、蚓床四周分点布药等方法清除;为安全起见,药物可选用杀灭蚂蚁等昆虫的,如达豪杀蚁剂;或者养猫、狗防杀田鼠、黄鼠狼等。
八、蚯蚓的采收
蚯蚓的采收时间与它的生长发育阶段有密切关系。当蚯蚓达到性成熟、出现环带后,体重增加缓慢,饲料利用率降低,且养殖蚯蚓的密度过大时,蚯蚓就会变得瘦弱,如果单纯为了得到蚓体,此时即为采收时期。每平方米产量可达10公斤/年,一般产量为6~8公斤;饵料每消耗25~30公斤,可产1公斤鲜蚓,并可获得70%蚓粪,一般情况下1立方米牛粪产蚓粪200公斤,鲜蚓10公斤。
收获最佳方法是自然光照采集法。在养殖床发现蚯蚓,密度在2万~3万条/平方米,80%个体重0.3克以上,是最佳采收时间。采收时,提前24小时浇足水,不可过干过湿;将彩条布铺在过道上,然后将养殖床上面10厘米厚、蚯蚓多的饵料集中在水泥地面或塑料布上,利用蚯蚓怕光的特点,用耙子把粪块抓散抓碎,让蚯蚓快速往布上钻;用刮片刮蚯蚓土,逐层刮开;当刮到只剩下薄薄一层时,将彩条布折合,把蚯蚓饵料再次聚到一块,继续刮粪便,将饵料扒净。最后,使蚯蚓集中在底层,达到收集目的。
蚯蚓粪
作者∣广西浦北县张黄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 钟祥伟
来源: 钟祥伟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