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新生儿的到来总是充满喜悦和希望。但你知道吗?在生命的最初阶段,小宝贝们有时也会面临一场场无声的战斗——新生儿溶血病,这个听起来有点拗口的名字,其实是一场由血型不合引发的“家庭内部纷争”。想象一下,如果妈妈和宝宝的血型不太“合得来”,就可能引发一系列奇妙而又复杂的反应,但最终,现代医学用它的智慧与勇气,为这些小小战士筑起了一道道生命的防线。


一、血型不合,为何宝宝会受伤
新生儿溶血病,根源在于母婴血型不合,简单来说,就是妈妈和宝宝的血型“不对付”,导致宝宝的红细胞被误伤。这事儿得从血型抗原和抗体说起。每个人的红细胞上都有特定的血型抗原,就像身份证上的信息一样。如果妈妈体内没有宝宝从爸爸那里继承来的某些抗原,当她第一次“遇见”这些抗原时(比如通过胎盘进入母体的胎儿红细胞),就会像遇到陌生人一样,产生抗体来“防御”。
这些抗体(主要是IgG)一旦进入宝宝的血液循环,就会和宝宝红细胞上的抗原“握手”,然后红细胞就被标记为“异类”,被身体的免疫系统清除掉,这个过程就叫溶血。红细胞是输送氧气的关键,少了它们,宝宝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二、ABO与Rh,两大溶血“高手”
在庞大的血型系统中,ABO和Rh是最常见的两位“肇事者”。
ABO溶血:妈妈O型,宝宝A型或B型时最易发生。这是因为O型妈妈可能早已在孕前通过自然界的各种途径(比如吃某些食物、打疫苗)接触到了A或B抗原,产生了抗体。所以,即使是第一胎,也有40%~50%的概率发生溶血。不过,症状相对较轻,主要是黄疸,有时也会有贫血。
Rh溶血:这个就比较“挑剔”了,通常发生在妈妈Rh阴性,宝宝Rh阳性的情况下。Rh系统里有很多抗原,但D抗原最“显眼”,所以RhD溶血最常见。Rh溶血往往不发生在第一胎,因为妈妈的免疫系统需要“学习”一番,到了第二胎才会“大开杀戒”。这时,宝宝的红细胞就惨了,可能导致严重贫血、心衰,甚至生命危险。
三、黄疸、贫血,宝宝的“求救信号”
新生儿溶血病的症状多种多样,但黄疸和贫血是最常见的“警报灯”。
黄疸:就像宝宝皮肤上的小黄点,Rh溶血宝宝出生后24小时内就可能显现,并迅速加重;ABO溶血宝宝则晚一些,可能在第2~3天。
贫血:Rh溶血宝宝可能出生时就有严重贫血,ABO溶血宝宝则三分之一会有贫血。贫血会让宝宝感到虚弱,影响成长。
肝脾肿大、胆红素脑病:这些是更严重的并发症,尤其是胆红素脑病,它是新生儿溶血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会影响宝宝的智力、听力和运动能力,必须尽快治疗。
四、诊断:血型、溶血试验,层层把关
要确诊新生儿溶血病,医生会做一系列检查。首先,看看母子血型是否“合得来”;接着,溶血试验来查找“元凶””;还有直接抗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等,这些都是确诊的“金钥匙”。
五、治疗:输血换血,生命的奇迹
治疗新生儿溶血病,医生们可是有不少妙招的。
光照疗法:把宝宝的胆红素变成“水溶性”的,随尿液排出,简单又有效。
药物治疗:比如输注白蛋白、用转氨酶诱导剂,帮助宝宝恢复。
输血治疗:关键时刻的“救命稻草”。对于严重贫血的宝宝,及时输血可以迅速恢复体力,降低胆红素水平,防止病情恶化。选择合适的血源至关重要,ABO溶血宝宝需要O型洗涤红细胞,Rh溶血宝宝则需要不含相应抗原的血液。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这是一项高科技操作,能在短时间内把“坏血”换掉,保护宝宝的大脑不受伤害。
宫内输血:更是医学界的“黑科技”。在宝宝还没出生前,就直接通过脐静脉或肝静脉给宝宝输血,解决贫血问题。这项技术难度极高,但一旦成功,就能极大地改善宝宝的生存状况。
新生儿溶血病虽然是一种较严重的疾病,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输血治疗的广泛应用,我们已经有了很多方法来应对。从血型检测到输血换血,每一步都凝聚着医学的智慧与爱。在这场生命的保卫战中,我们与宝宝并肩作战,共同迎接每一个生命的奇迹。
作者 | 南宁中心血站 刘金莲

来源: 刘金莲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