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海底去,去海底探“宝”,与深海拥抱,同科技同行。回陆地来,将“宝”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海洋资源的运用,是海的馈赠,更是人们探索深海的收获。一直以来,海洋研究都是人们不断攻克的题目,海洋拥有丰富的物质资源,且海洋生物多种多样。海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一项项成果从海洋深处涌向海面,技术的不断创新飞跃,助推着海底探“宝”之旅。深海之行,我们在路上。
又是一项自主创新,海底探“宝”又带来了全新突破。中国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制取得重大突破,由上海交通大学自主研制的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工程样机“开拓二号”日前成功完成海试。“开拓二号”连续完成5次着底采矿,取回深海多金属结壳与结核,实现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海试水深首次突破4000米,最深达4102.8米,在国内首创深海复杂海底地形高机动行进、深海多矿类复合钻采等深海采矿领域多项技术。
那么,“开拓二号”的深海探索,到底取得了哪些技术突破呢?其中又面临怎样的难题?回顾“开拓二号”的海试历程,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大洋的探采,要克服诸多挑战,其难度较陆地探采而言要大得多。在海试过程中,深海中极大的水压,布放重载装备,都是极大的考验。
面对难题,研发团队齐心协力,将目标聚焦在技术创新,使设备更先进。“开拓二号”的研发,取得了五项重大的技术突破。标志着深海采矿技术迈上了新的台阶。
首先,第一项技术突破是关于多矿联采技术。在探“宝”过程中,采矿车展现出了卓越的适应性,不仅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山坡硬石环境中稳定作业,还能在松软的沉积物地质上成功采集半埋于海底的结核。这一技术的实现,极大地拓宽了采矿车的作业范围,提高了采集效率。
其次,第二项技术突破是在多种不同类型的海底环境行进的技术。采矿车具备了在三十度陡坡和崎岖不平的道路上安全行进的能力,同时,在稀软的沉积物地质上也能保持不打滑的稳定状态。这一技术的成功,确保了采矿车在各种复杂海底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再者,第三项技术突破是智能控制系统的研发。该系统使得采矿车既可以接受水面平台的远程控制,又具备了自主行走和采矿的能力。它可以根据设定的路径,一边行进一边进行采集作业,大大提高了采矿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此外,第四项技术突破是“大水深”重载装备的布放回收能力。项目团队自主研制的“非金属芳纶材料的光电复合脐带缆”,成功实现了将空气中重量达十几吨的深海重载作业装备布放到六千米水深的目标。这一技术的实现, 得益于专门绞车的研发和技术困难的克服,使得深海重载装备的布放和回收过程更加高效、稳定,且无需人工干预。
最后,第五项技术突破是在深海对环境的扰动、扬尘、羽状流的监测和评估技术。项目团队将自己研制的深海环境监测装置搭载在“开拓二号”上进行布放,从而能够获取第一手的深海环境数据。这一技术的实现,对于深海环境保护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将为未来的深海采矿活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综上所述,“开拓二号”取得的五大技术突破,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也为深海采矿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审核:新华网科普事业部
来源: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