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场手机发布会上,厂商们总是用绚烂的光影交织方式揭开他们最新款旗舰机的摄像头模块。我们或许会听到这样的话术:“这款手机拥有史无前例的2亿像素摄像头”,“我们突破了智能手机摄像技术的新极限”,“这一次,我们将专业级的摄影体验带到了你的口袋”。伴随着这些华丽的辞藻,巨大屏幕上展示着令人惊叹的样张,分毫毕现的城市夜景、栩栩如生的人像摄影以及宛如高清电影般的动态影像。

然而,这些卖点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技术进步?手机成像功能发展到如今仅有20多年,从最早的VGA摄像头(30万像素)到今天的亿级像素,我们见证了手机摄像头的飞跃式提升。但在我们深入探讨手机拍照技术的进步之前,有必要追溯手机摄像头最初的面貌,以及它如何从“可有可无”的功能,进化为今天的智能手机标志性核心竞争力。从多摄像头组合、计算摄影,再到人工智能算法增强,手机拍照技术的飞速发展究竟经历了哪些里程碑?

表 2000-2024 年手机拍照功能发展

手机摄像头像素:听起来唬人,但不能以大小作为唯一评判标准

我们先从最基础的概念——像素,开始了解。

图 标准RGB

简单来说,像素是构成图像的最小单位,每张照片都是由无数个小方块(像素)拼接而成的。像素越多,照片就可以显示出越多的细节,这意味着照片的分辨率越高。在手机拍照的早期阶段,像素数的提升的确带来了更清晰的照片效果,因为那时的像素数太低,照片容易变得模糊不清。

随着像素数从数百万级逐渐增加到亿级,问题开始变得复杂起来。更高的像素数可以让照片捕捉到更多的细节,但并不意味着照片的画质一定会更好。用户或许已经注意到,有时候高像素拍出来的照片依然感觉“不够好”,这是因为像素数本身只是影响成像质量的一个因素,而传感器的尺寸、像素密度、光线条件、镜头质量等其他因素同样也很重要,甚至更加关键。

像素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包含的像素数量,如果手机的传感器面积较小,却放入了过多的像素,导致像素密度过高,结果就是每个像素只能捕捉到极少的光子,特别是在夜晚或低光环境下,画质会迅速恶化。这就好比一个小水桶接住大雨,它接到的水有限,无法与大水桶相比。而且高像素照片更加依赖于高质量的光学镜头。即便像素再高,如果手机镜头的光学素质不够好,照片便会模糊失真。

镜头越做越大:背后的技术逻辑

从早期的单摄像头到如今的多摄像头组合,甚至有些手机摄像头的厚度已经接近手机整体厚度的一半。为什么手机镜头越做越大?

这个问题的背后不仅涉及硬件的进步,还有物理光学的局限性和挑战。

图 手机镜头光学系统,(a)手机镜头光学系统组成,(b)手机镜头传感器

传感器作为手机摄像头的核心部件,负责接收从镜头进入的光线。传感器越大,它能够捕捉到的光线就越多,照片的细节也就越丰富。就像在黑暗的房间里开窗户,窗户越大,进来的光越多,你看得也就越清楚。但是,光线不可能凭空进来。为了让更多光线进入传感器,镜头的口径也必须增大,这样才能捕捉更多的光。大镜头也有助于更好地控制动态范围,也就是动态范围指的是图像中最亮和最暗部分之间的细节差异。当动态范围较大时,照片中的亮部和暗部都能清晰显示,而不是让亮的部分过曝、暗的部分完全漆黑。我们可以理解为,当镜头能够捕捉到更多的光线细节,就能让照片看起来“亮中有暗,暗中有亮”,细节更丰富。而传感器尺寸增加的背后不止是对进光量的追求,还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物理性能问题。

满阱容量是一个重要因素,即每个像素点能容纳的光电荷数量。当拍摄亮度对比强烈的场景时,像素满阱容量越大,传感器能够记录的亮部细节就越多,避免高光区域过曝。所以大镜头也有助于更好地控制动态范围,也就是分辨图像中最亮和最暗部分之间的细节差异。当动态范围较大时,照片中的亮部和暗部都能清晰显示,而不是让亮的部分过曝、暗的部分完全漆黑。我们可以理解为,当镜头能够捕捉到更多的光线细节,就能让照片看起来“亮中有暗,暗中有亮”,细节更丰富。

此外,传感器还面临着各种噪声的挑战。例如光子噪声这种自然界的随机现象。即便是在同样的光照条件下,不同时间内传感器接收到的光子数量也会有轻微波动。这种波动直接影响到图像的亮度和色彩表现,而更大的传感器通过接收更多光子,也就可以有效减小光子噪声的相对影响,让低光环境下的图像更加平滑自然。

为了克服体积限制,手机厂商采用了两种非常有趣的方式来改善拍照效果:多摄像头组合和可变光圈。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现在很多手机不仅仅有一个摄像头,而是配备了多个摄像头,如超广角摄像头、长焦摄像头、甚至微距摄像头。这些摄像头的任务各不相同,通过协同工作,它们可以拍摄到不同焦距、不同光线条件下的图像。

有些高端手机还配备了可变光圈,可以根据光线情况调整进光量。白天光线充足时,光圈会变小,减少进光量,避免照片过曝;而在夜晚,光圈会自动放大,捕捉更多光线,让照片更明亮。这种智能光圈调整方式类似于人类的瞳孔,它会根据光线条件自动变大变小,以获得最佳的光线效果。

智能光学:手机如何通过算法“提升”拍照效果?

手机摄像技术的进步不仅仅依赖于硬件的创新。随着智能手机计算能力的飞速提升,手机拍照越来越多地依赖于通过算法来增强和优化照片质量,实现“物理上不可能”的效果的。

1) 计算摄影的核心:不仅是拍照,更是“计算”

当我们按下快门键时,手机便会利用强大的处理器和算法,将多张照片信息融合起来,并进行复杂的图像优化,包括曝光优化、色彩优化、细节增强等,通过多张照片的合成,增强边缘和纹理的细节,使得照片看起来更加清晰、锐利。

2)场景识别:让每张照片自动调整到最佳状态

手机上的算法能够实时分析我们所拍摄的场景,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自动调整相应的设置。比如说当我们拍摄一张风景照时,手机能够识别出天空、地面和植被等不同元素,并且会针对每个部分优化颜色表现。这样一来,天空的蓝色会更加明亮、层次分明,而地面的细节也能够得到保留,不至于因为过度曝光而丢失。与传统的相机相比,这种自动化的场景识别减少了用户需要调整设置的麻烦,几乎是按下快门的同时,手机就帮你完成了所有调整。这使得拍摄体验变得更加轻松,哪怕我们作为摄影新手也能轻松拍出不错的照片。

3)实时优化:拍视频时的画质提升

除了静态照片,算法在视频拍摄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智能手机通过实时优化,能够在我们录制视频的过程中对每一帧画面的光线、颜色和动态范围进行调整。例如,“智能HDR”以及“实时HDR+”功能,都是通过算法来分析每一帧画面,确保视频的亮度、对比度和色彩表现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图 HDR 处理前后对比

从组图中可以发现,在长曝光图像中出现了过度曝光,天空细节丢失,短曝光图像在左侧标记区域存在阴影,细节表现不够,而融合后的图像在过曝光部分和欠曝光部分都有比较好的细节表现,视频中斑马线上的行人和车在运动的过程中,没有出现鬼影现象。

这意味着无论光线变化多快,手机都能根据场景变化及时调整参数,避免过曝或欠曝的情况出现。我们不再需要担心因为光线不稳定导致画面模糊或失真,手机自然会确保视频的每一帧都清晰、色彩饱满。此外,许多手机已经具备了算法防抖功能,它能够通过分析每一帧画面中的运动信息,智能补偿手持拍摄时的细微抖动,最终呈现出更加平稳流畅的视频。

未来已来:手机摄影的展望

随着AI技术的发展,手机摄像也在飞速升级迭代。AI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正在为计算摄影注入新的活力。从智能场景识别、个性化美颜,到实时视频优化,AI让我们拍摄的每一张照片、每一段视频都更加接近理想状态。未来的手机摄影不仅会更加智能,还会赋予用户更多的创作自由,让摄影变得更加有趣和充满可能性。

参考文献

田雅涛.基于多帧曝光图像的HDR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21.

李兆.基于自由曲面的手机镜头光学系统设计[D].西安工业大学,2024.

来源: 星空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