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提及“深海一号”,你的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什么呢?是一艘隐匿于深海中的巨大潜艇,还是一间充满神秘色彩的深海研究实验室?事实上,“深海一号”远不止这些,在深海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座能源站,更是我国表现在海洋强国领域的科技进步成就。

“深海一号”的故事,起源于南海深处。在距离海南岛大约150公里的陵水海域有一片储量丰富的天然气田。这片气田在2014年被勘探人员发现,其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超过了千亿立方米。然而,这片气田所在的水域极深,勘探开发的难度极大。但正是这样的挑战,催生了“深海一号”的诞生,中国海油采用了“半潜式生产平台+水下生产系统+海底管道”的全海式开发模式,打造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

半潜式生产平台是部分沉没于海面以下的浮式生产平台,由甲板、立柱和下体(沉箱)组成。平台甲板是油气处理的主要场所,内部配备了油气处理和转运等设备。立柱连接在平台甲板和下体之间,起到支撑作用。下体则通过改变压载水的重量来控制平台沉没于水下的深度。这种平台具有良好的抗风浪能力和稳性,特别适合在2000米以上的深水区域进行油气生产;水下生产系统是从水下井口到生产处理设施上第一个登陆关断阀之间,以及从生产处理设施外输关断阀至海管登陆关断阀之间的所有水下设备的总称。这些设备包括水下油气生产、集输、外输、分配、分离、增压、海管连接(管道组件)、水下设备间跨接(跨接管及水下连接器)、水下注入(注水、注气、注化学药剂等)等系统及其控制系统。水下生产系统可以避免建造昂贵的海上采油平台,节省大量建设投资,同时受灾害影响较小,可靠性强;海底管道是通过密闭的管道在海底连续地输送大量油(气)的管道,是海上油(气)田开发生产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最快捷、最安全和经济可靠的海上油气运输方式。海底管道的优点在于可以连续输送,几乎不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输油效率高,运油能力大,且铺设工期短,投产快,管理方便和操作费用低。综上所述,“半潜式生产平台+水下生产系统+海底管道”的全海式开发模式,结合了半潜式生产平台的稳性与抗风浪能力、水下生产系统的经济性与可靠性,以及海底管道的高效与安全性,实现了深海油气田的高效、安全和经济开发。

你或许难以想象,“深海一号”能源站的规模究竟有多大。它的总重量高达惊人的5.3万吨。如果将其最大的投影面积计算出来,竟然与两个足球场相当。而其最大排水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1万吨。正是这样的庞大规模,使得“深海一号”能够在复杂多变的深海环境中稳稳地扎根,持续不断地为我们抽取着海底的宝贵资源。然而,“深海一号”并未止步于一期项目的成功。在二期项目中,该项目不仅面临着更高的地层温压挑战,其钻井总井深也创下了新的纪录。通过一系列的技术革新和开发策略的优化调整,“深海一号”的产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从最初的勘探到后续的开发利用,“深海一号”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与汗水。未来,“深海一号”将继续承载着探索与创新的使命,为我国的能源安全与海洋科学研究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与智慧。

审核:新华网科普事业部

来源: 科普话强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