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不少地区处于地震带,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大,但目前人类无法阻止地震的发生,“学会与地震风险共处”也就成为了我们必须要面对的课题。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人们会有更多的措施来减少地震造成的灾害。只有平时加强应急准备,提高避险意识,在地震来临时,才能将损失减小到最低。本文总结了面对地震我们所需要知道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地震预警
地震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具有更快传播速度的电磁波,在地震波到达前进行预警,也就是在地震发生以后,根据纵波和横波之间的时间差,和地震波“赛跑”,来赢取提前预警的时间。
地震预警为人们赢得了避震逃生的黄金时间,那我们该如何珍惜呢?首先要注意地震预警,以此获得最多避震逃生时间。其次,当面对地震时,无论在手机、电脑还是电视广播上,看到或听到了地震预警,就证明还有几秒至数十秒时间来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当已经明显感觉到地震时,应合理选择避险方式。
“生命三角”不一定可取
生命三角理论在我国有一定的基础,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更是以各种形式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但这一理论实际存在许多问题,并非实用性理论,因而遭到了主流观点的驳斥。
该理论声称:地震发生时,要躲藏在能形成三角形空间的位置。也就是说,地震时躺在床上的人要尽快下床,如果有可能,还要尽量接近外墙,伺机逃出,而在车里的人要立刻出去坐在或趴在车边。这就是2004年,号称“全世界最有经验的救援队队长”的加拿大人道格·库普所宣传的发生地震时最应采用的“生命三角求生法”。
其原理如下:当建筑物倒塌时,落在物体或家具上的屋顶会撞击到这些物体,在靠近它们的地方留下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就是“生命三角”。物体越大,越坚固,它被挤压的余地就越小,留出的空间就越大,利用这个空间躲避的人免于受伤的可能性就越大。
但这些言论很快受到了来自各方的批评。地质学家和抗震工程学家告诉我们,房屋受到地震波袭击时,可能发生各个方向的平晃。坍塌也分成房顶平塌、墙体外倒、墙体内倒和房顶M形向下弯折几种。所以,尽管观察地震造成的废墟,我们可以发现在一些位置上确实存在类似的“三角空间”,不过,在地震发生时,人们无法预先得知地震的方式、倒塌发生的方向,也就无法知道什么地方会出现所谓的三角求生空间。
强调“生命三角”可能带来的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原本你指望用来支撑“三角”的支撑物很快就倒下了。在日本利用振动台进行的一次地震模拟实验中,研究者就看到一台巨大的冰箱划过整间房屋,在翻了几个跟斗之后将实验中的“儿童”挤扁。
来源: 云南省科协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