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可以燃烧吗,你见过能够燃烧的“冰块”吗?在上世纪30年代,人们发现运输天然气的管道出现了奇怪的冰块,并且造成了堵塞。
1927年,在克里米亚大地震期间,黑海海面燃起了一场熊熊大火。在分析事故造成原因时,人们却发现预想中的爆炸源头硫化氢在水中的含量太少,不是引起这场火灾的罪魁祸首,后经研究发现,主要爆炸成分是天然气水合物,也就是水化甲烷的固体物质,俗称可燃冰。
到底什么是可燃冰呢?可燃冰学名是天然气水合物,也称气体水合物,是由天然气与水分子在高压(>100大气压或>10MPa)和低温(0~10℃)条件下合成的一种固态结晶物质。因天然气中80%~90%的成分是甲烷,也有人叫称其为甲烷水合物。天然气水合物多呈白色或浅灰色晶体,外貌类似冰雪,却可以像酒精块一样被点燃,因此得名“可燃冰”。
可燃冰有着能量密度高、杂质含量少、分布地区广泛的特点,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其分解得到甲烷等气体,是许多化工产品的重要原料。
可燃冰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较高的能源战略意义和科学研究价值。从能源未来的角度考虑,可燃冰储量巨大,有望成为未来全球能源供应的重要来源,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战略意义;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相比于传统化石燃料,可燃冰燃烧产生的污染更少,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考虑,可燃冰的形成、分布和开采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地球科学、推动能源科技进步有着重要影响。
如此重要的可燃冰,具体是怎样形成的呢?首先,需要特定的低温高压条件,因此,可燃冰通常存在于海底或冻土区域。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天然气中的甲烷等气体分子会与水分子结合,形成类似冰的笼形结晶化合物。可燃冰形成后还需要稳定的地质构造条件,以确保其能够长期保存。
海底是可燃冰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尤其是在大陆架边缘和深海平原等区域。除了海底,在高纬度地区的冻土区域,如北极和南极附近,也广泛存在可燃冰分布的迹象。此外在一些内陆湖泊和河流的深水区域,也可能找到可燃冰的踪迹。
全球范围内,可燃冰的储量十分巨大,但其开采技术面临诸多挑战,如何确保开采过程中的安全、环保以及经济性等问题亟待解决。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可燃冰的商业化开采前景正在日益明朗,有望在未来成为重要的能源供应方式之一。同时,各国也在积极探索和研究更为高效、环保的开采技术,以推动可燃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可燃冰的开采技术目前包括降压开采法、热激开采法和抑制剂开采法。降压开采法是指通过降低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压力,使其分解并释放出天然气,这种方法需要精确控制储层压力,以确保安全有效地开采。热激开采法是指通过向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注入热量,使其受热分解并释放出天然气,这种方法需要消耗大量能源,但可以提高开采效率。抑制剂开采法是指通过向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注入化学抑制剂,改变其相平衡条件,从而使其分解并释放出天然气,这种方法需要选择合适的抑制剂,并确保其对环境和人体无害。
当前可燃冰开采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储层稳定性问题、开采成本问题以及安全问题。天然气水合物储层通常位于海底或冻土区,地质条件复杂,储层稳定性差,给开采带来极大挑战。开采难度较大使得开采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开采成本较高。同时,在开采过程中可能释放出大量的甲烷等温室气体,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影响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等污染物,可能引发的泄漏、爆炸等安全事故,也会对人员和环境造成威胁。
作为一种新兴能源产业,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同时,其清洁、高效的特性也有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
来源: 青岛市青年科学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