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速(299792458米/秒)约3×108米/秒,是非常快的速度,没有人能超过光速,这些内容无论是从物理课上,还是从科普书籍,又或者是从科幻电影中,你都有听说过。

但你想没想过,如果找个人举着手电筒跑,那这时手电筒发出的光难道不会比站着不动时更快吗?这么简单的方法居然没有人想到,哈哈哈,我可真聪明呀!

很可惜,这个方法并不能超光速,至于为什么,这里面的道理和故事有点曲折,我们接下来细细分解。

之所以我们会觉得举着手电筒跑能超过光速,是因为我们把日常生活中的规律,错误的应用在了它本来并不适用的领域。

一般我们测量一个物体速度,都需要先找到一个参照物,这个参照物在大多情况下都是地面。

如果我们测出了一个运动物体相对观察者的速度(v物-观),再测出观察者与地面之间的相对速度(v观-地),那很容易就能算出物体相对于地面的速度(v物-地=v物-观+v观-地),但参照物的规律在光速上并不适用。

科学家们一开始也没意识到这个问题,还是按照之前的速度来研究光速。

当他们站在地面上不动的时候,测出了一个光速相对于自己的速度大小(约3×108米/秒)。这时他们觉得自己测到的是相对于自己的速度,但就像我们一般更想要知道物体相对地面的速度一样,科学家们也想知道,光速是参照什么得出的。

于是他们改变运动状态,这就有点类似一边跑一边测光速了,不过出乎意料的是,跑着测出来的光速也是这么大(约3×108米/秒),而且无论是改变自身速度的大小,还是改变自身运动的方向,测得的光速始终都是同样的大小,就好像它特意为了你调整自己一样。

甚至如果多个观察者以不同的运动状态同时测量光速,那每位观察者测得的结果竟然都是相同的,无论你朝哪跑、跑多快,测出的光速都是约3×108米/秒。

这就彻底颠覆了之前描述一个物体速度必须先找参照物的规律,换句话说,光速没有一个明确的参照物,谁测它它就参照谁,不管参照谁,他的速度都是那么大。

可以想象,当年的科学家们面对这种测量结果时的惊讶与不解,有些人试图用原有的理论体系来解释神奇的光速现象,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而有一个人,面对这些测量结果,却迸发出来惊人的创造力,这个人就是爱因斯坦。他不再抗拒光速不变这件事,反而以光速不变为前提假设,经过理论分析,提出了大名鼎鼎的狭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有很多有意思的推论,每个都像光速不变这么反直觉,比较常见的包括运动的尺会变短,运动的时钟会变慢等,这些结论咋一听匪夷所思,但在后来的科学探索中却都得到了很好的实验验证。

至此,光速不变这件事,就从一个大家都难以接受的测量结果,变成了科学界普遍承认的客观事实,即使你再觉得难以接受,那也只能接受,没办法,这时客观事实呀。

那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举着手电筒跑,发出的光会比光速更快吗?现在我们不但能回答“不能”还可以将答案进一步展开,在跑步的人眼中,可以看到光速是约3×108米/秒,而在静止的观测者眼中,光速也是约3×108米/秒,所以综上所述,即使是让博尔特来举着手电筒一路狂奔,也超不了光速。

作者:问题小分队

审核:中国科学院物理所 研究员 罗会仟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星空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