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极为多样,从高原到盆地,从溪流到沼泽,几乎每一个自然水系中都能找到两栖动物的身影。迄今为止,科学家已在中国发现超过650种两栖动物。这些生物不仅在形态上各具特色,它们的生活习性、栖息环境也各自不同,展现了自然界的奇妙与复杂。
蝌蚪的生活方式:适应性与多样性的展现
大多数两栖动物以蝌蚪的形式生活在水中,这些蝌蚪的习性因物种而异。比如,有些蝌蚪生活在湍急的溪流中,主要以藻类为食;而另一些则栖息在宁静的水塘中,捕捉水中的小昆虫。每一种蝌蚪都根据其栖息环境与食物来源,进化出独特的形态和行为。
其中,一种外形奇特的蝌蚪在溪流中非常常见,它们的口器像一个漏斗,形似络腮胡,漂浮在水面上,利用这一结构捕食水中的有机质或小虫。这些奇特的蝌蚪就是角蟾的游体,它们的外唇上长满了疣粒,这些疣粒是它们的微感受器,帮助它们感知食物和潜在的威胁。
独特的生存策略:角蟾的适应之道
角蟾得名于其眼眶上部凸起的疣粒,形似“角”,这使得它们在大自然中极为独特。许多角蟾的“角”非常夸张,尤其是粗皮角蟾,它们皮肤表面腺体和肤棱发达,表面呈现出一种类似泥土块的质感,与周围环境的散碎落叶完美融合,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天敌的捕食。
但也有一些角蟾的“角”较为微小,这些角蟾的皮肤相对光滑平整,肤棱和腺体并不发达。它们的伪装能力同样强大,外形看似一块块落叶,难以与地面上的泥土和枯叶分辨开来。
角蟾是角蟾科中最具代表性的两栖动物之一,而这一科中的物种种类丰富,包括峨嵋髭蟾、齿蟾、掌突蟾、齿突蟾等,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它们广泛分布在中国的各种生态环境中,展现了极为多样的适应能力。
中国两栖动物的多样性正是自然生态健康的象征。这些两栖动物根据各自的栖息环境,发展出了丰富多彩的外形和生活方式。它们通过独特的生存策略在大自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与周围环境和其他物种相互依存。
作者:《小动物的大秘密》美丽科学
审核:黄乘明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研究员
文章由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 星空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