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微观世界,人们通常想到的是极致的“微小”——比如,一个原子的大小是“埃”级别的,1埃大约是10的负10次方米。如果把一颗苹果放大到地球大小,那么苹果中的一个原子就会变得如同苹果本身大小,微观的细微让人叹为观止。然而,这种“微小”只是表面特征,微观世界真正的魔力远超想象。20世纪初的科学家们发现,微观世界并不像我们想象的“弹子球”那样简单,而是有一种更深刻的特性:量子化,这个概念彻底颠覆了物理学的世界观。
黑体辐射与量子假设:普朗克的伟大发现
19世纪末,科学家们热衷于研究一种神秘的物理现象:黑体辐射。黑体是一种理想物体,可以完全吸收所有波长的光线而不反射,因此看起来是彻底的“黑色”。但神奇的是,加热黑体时,它会发出光,而且不同频率的光强不同,形成一个连续的光谱,其中某个频率的光强达到峰值。这种现象与温度密切相关,温度越高,峰值频率越高——例如在铁水冶炼时,温度升高会让铁水颜色变深,我们今天甚至可以用颜色来估算温度。
科学家们迫切想用理论推导出这种辐射谱,但遇到了巨大的障碍。经典物理的预测在低频区与实验吻合,但在高频区却完全失效——根据经典理论,频率越高,辐射强度应无限增长,完全没有实验中观察到的峰值频率。这一矛盾被称为“紫外灾难”,成为了经典物理学的危机。
这时,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黑体辐射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由一个个最小单位(即“量子”)构成的。也就是说,黑体的能量只能以一定的“份”发出,不能发出1.5份这样的“半份”能量。这一看似荒谬的假设与实验结果完全一致。尽管普朗克本人起初也难以接受这一设想,他尝试过撤回,但最终不得不承认微观世界就是这样“量子化”的。这一发现不仅解决了黑体辐射问题,还开创了量子力学的理论,为普朗克赢得了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更多量子化现象:电子能量、磁矩和分立的微观世界
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发现微观世界中的量子化现象远不止黑体辐射。例如,氢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处于一些特定的能量状态中,即其能量是分立的,无法取任意值。更为奇特的是,电子的磁矩也具有量子性——它只能取上下两个方向,不能取中间值。
实际上,微观世界的物理量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跳跃”变化的,而不是经典物理中的连续变化。普朗克之后,包括爱因斯坦、德布罗意、海森堡和薛定谔在内的众多科学家都对量子力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在20世纪30年代搭建了量子力学的大厦。
经典力学VS量子力学?
可能有人会觉得量子力学只适用于微观,而宏观世界则由经典力学主导。实际上,这种理解并不完全准确。经典力学并非量子力学的对立面,而是它的一个特殊情况。当系统足够大或量子效应微乎其微时,量子系统表现出的离散能级会近似为连续状态,从而与经典力学一致。例如,1和2的差异在小尺度上显著,但一亿和一亿加一之间的差别几乎无法察觉。同样地,黑体辐射虽然本质上是量子化的,但在能量较高时看起来几乎是连续的,这时用经典理论描述就行得通。
因此,经典力学其实是量子力学在宏观条件下的近似理论,二者并非冲突。迄今为止,每次实验都验证了量子力学的预测,经典力学则在微观层面屡次失效。量子力学并不是一种“小众理论”,而是更为普适的自然规律,它才是我们世界的“本质”,而经典力学是它在特定条件下的近似表现。如果理解了这些,您便窥见了微观世界的真相。
作者:《你也可以理解量子信息》风云际会
审核:罗会仟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
文章由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 星空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