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听到“量子科技”时,是否只会想到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概念:量子通信、量子计算?这两项技术无疑已经成为媒体的宠儿,尤其是自2016年中国发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以来,量子通信就几乎成了高频的媒体名词。而2020年,中国发布九章量子计算机后,量子计算也进入了公众视野。然而,在这三大量子科技领域中,有一个“低调”得多,却同样潜力巨大——它就是量子精密测量。
可能你会问:“量子精密测量,这是什么?我听都没听说过。”别担心,今天我们就从这一看似不起眼的领域出发,带你走进量子科技的奇妙世界。
量子精密测量:看似简单,实则深刻
量子精密测量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它的效果非常直观且易于理解——它能显著提高物理量测量的精度。如果你从来没有接触过量子物理学的原理,也完全可以理解这一点:提高测量精度,意味着我们能够做到以前无法实现的事情。想象一下,如果你能更加精准地测量潜艇的位置信息,它就能在水下航行100天而不需要浮出水面,那该多么神奇!而量子精密测量技术,正是使这种梦想成真的关键。
目前,经典的惯性导航系统在水下航行时存在一定的定位误差。根据公开的报道,最先进的惯性导航技术,在潜艇水下航行100天后,定位误差可能达到100公里。这意味着,潜艇不得不浮出水面与卫星联络,以确认自己的位置——而这也正是潜艇暴露在敌人监视下的最大隐患。
然而,利用量子陀螺仪和量子重力仪,这些技术依赖于量子效应(如原子自旋和冷原子干涉效应),我们可以实现超高灵敏度的惯性测量。理论上,这些技术能够将水下潜艇的定位误差降到1公里以内,这意味着潜艇可以在水下长期航行而无需浮出水面,从而保持隐秘性。这项技术的应用不仅会在军事领域带来革命性变化,也会影响到其他精密导航的领域。
“精密”对于计时的意义
有趣的是,量子精密测量其实已经悄悄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那就是卫星导航系统。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中国的北斗、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罗纳斯、欧洲的伽利略——都依赖于精确的时间测量来定位物体。通过发射信号并测量信号到达的时间,卫星系统可以计算出物体的确切位置。
而原子钟,正是这些导航系统的核心。原子钟的时间测量精度极高,以至于人类目前的标准时间单位——秒,就是基于原子钟的定义。它的精准程度可以达到每秒“跳动”92亿多次,即使你听不懂这些技术细节,也能理解它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当前,北斗三号卫星上的铷钟精度可以达到每天100亿分之5秒,这一精度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正是这种超高精度的原子钟,使得北斗系统的定位精度逐步赶超其他卫星系统。
量子精密测量,如何影响宇宙观测
量子精密测量的应用远不止于此。它还可以用来解答一些宇宙中的巨大谜题,比如暗物质。目前的宇宙学理论认为,宇宙中有68%的质量是“暗能量”和“暗物质”,而我们对暗物质的理解仍然非常有限。尽管暗物质本身无法被直接观测,但它通过引力等方式影响着宇宙中的物质。
目前,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正在进行大量实验,试图探测暗物质的存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彭新华教授团队便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发出了一种新的自旋放大效应,这使他们能够探测到极其微弱的磁场,并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压低了暗物质粒子存在的可能性。这项研究将“暗物质”的存在区间压缩了五个量级,为我们理解暗物质提供了重要线索。
有趣的是,这项突破性的实验是通过桌面级设备完成的,相比以往需要庞大天文观测的实验,成本低廉,效率高。虽然目前这项研究还未能发现暗物质,但它为未来的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甚至为可能的诺贝尔奖奠定了基础。
从军事应用到日常导航,再到解答宇宙奥秘,量子精密测量正逐渐展现出它改变世界的潜力。它不仅能提高我们对物理量的精确测量,开创新的科技应用,还可能为未来的科学革命铺平道路。量子精密测量技术,正如一把锋利的“科学工具”,为我们解锁更加广阔的科技天地。
当你每天使用卫星导航时,或许已经在不经意间体验到了量子精密测量的成果。随着量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将在未来的科学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我们正站在这场科技革命的起点。
作者:《你也可以理解量子信息》风云际会
审核:罗会仟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
文章由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 星空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