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恋爱脑,你需要的是培养这个能力

许多人在恋爱中可能会渐渐发现自己“失去自我”,仿佛被对方的世界吞噬,逐渐将所有的生活重心转移到对方身上,这种现象常常被人称为“恋爱脑”。这样的依赖一方面来自对亲密关系的渴望,但当依赖过度,个人边界逐渐模糊,甚至失去自己的兴趣、生活圈时,这种过度依赖就会给关系带来负担,也让个人感到内心的不安和焦虑。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会如此“恋爱脑”?如何才能在恋爱中保持自我呢?

恋爱为何让人盲目

在心理学中,自我认知和自我概念指的是我们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一个清晰的自我认知能帮助我们在面对他人时,不至于因为过度的情感投入而改变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然而,如果自我认知较弱,或者过于依赖外部评价,那么在恋爱中我们就更容易通过依附他人来确认自己的存在感。

当我们习惯性地为对方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时,实际上是在不断削弱自我概念。比如,将全部爱好集中于对方喜欢的活动,甚至为了迎合对方而改变自己的兴趣与生活安排,这些行为会让我们不知不觉中失去原有的自我感,从而产生对关系的过度依赖。这种自我设限会让人逐渐远离原本的兴趣与朋友,甚至形成一种心理上的“社会孤立”,即将全部的注意力和情感放在对方身上。

同时,这也与依赖型人格有关。依赖型人格的人通常在情感关系中表现出高度依赖和自我牺牲倾向。他们往往在心理上缺乏独立性,依赖他人的认可来确认自己的价值。心理学研究表明,依赖型人格的形成往往伴随着较低的自尊水平,自我价值感与外界的反馈紧密挂钩。因此,当对方给予积极的回应时,这种人会感觉良好,但一旦对方的关注减少,就会迅速产生焦虑和不安。

依赖型人格的核心机制是自我价值的外向性,他们认为“只有伴侣的关注和认可才证明自己值得被爱”。因此,依赖型人格在恋爱中通常会显得非常黏人,并试图通过不断牺牲自己来维持关系。心理学家认为,依赖型人格的发展与童年时的养育方式密切相关。若个体在童年时期缺乏足够的关注与肯定,他们便更倾向于在成年后寻求一种“稳定的依赖”来弥补这种缺失。然而,这种依赖往往使他们在关系中无法实现真正的平等,因为他们习惯于付出而非维护自己的需求。

如何改变“恋爱脑”

心理学家穆雷·鲍文提出的“分化自我”理论,解释了我们如何在亲密关系中保持自我。分化自我指的是个体在情绪上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但又能与他人建立深度连接。

高分化自我的人能够在亲密关系中保持清晰的自我边界,他们不会因为恋爱的投入而失去自我,也不会因为与伴侣有不同的想法而妥协自我。同时也能在情绪上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并通过清晰的自我边界来保护自我。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恋爱中无动于衷,而是通过认识到自我需求的独立性,减少对他人的依赖,从而达成健康的平衡关系。

下面我们就介绍几种能够培养高分化自我的方法。

培养自我认知与自尊

建立清晰的自我认知是保持自我的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自尊水平高的人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他们在恋爱中不会轻易迷失自我,而是能够在恋爱中保持自己的原则。因此,提升自尊水平是保持自我的关键一步。

学会情绪独立

依恋理论和分化自我理论都指出,在关系中保持情绪的独立性非常重要。恋爱中,虽然情绪共享可以加深关系,但过度依赖伴侣情绪会造成双方的负担。心理学家认为,通过冥想、反思和个人爱好的培养,个体可以逐渐提高情绪独立性。

维持个人空间

保持亲密关系并不意味着24小时都在一起。研究表明,在亲密关系中保留一定的个人空间和独立活动,能够帮助个体在恋爱中保持自我。恋爱中的双方若能有独立的兴趣、朋友圈和生活圈,往往能够有效避免关系中的“自我迷失”。

总的来说,恋爱中保持自我不是否定亲密关系,而是通过建立健康的依恋方式,保持清晰的自我界限,从而避免在恋爱中“失去自我”。这种内在的自我认同和情绪独立将有助于个体在恋爱中获得更深的满足感,建立更为稳固的亲密关系。

参考文献

[1] Pincus, A. L., & Wilson, K. R. (2001). Interpersonal variability in dependent persona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9(2), 223-251.

[2] Jankowski, P. J., & Hooper, L. M. (2012).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A validation study of the Bowen theory construct. Couple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1(3), 226.

作者:陈宇峰 科普作者
审核:杨小洋 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文章由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 星空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