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种神奇的食物火了——虾怪。
这种背着大大的贝壳,但却有螃蟹一样钳子的神奇生物其实就是我们熟悉的寄居蟹。不过,我们今天的主角可不是寄居蟹,而是另一种在吃虾怪时总能遇到的小虫子——沙蚕。
版权图库图片,不授权转载
卖虾怪的店家们都会在售卖时提醒一句:虾怪的壳子里经常有共生的沙蚕,吃之前记得提前清理出来。绕是有了这样的提醒,第一次见到沙蚕的人也会忍不住吓得原地起舞——这密密麻麻的脚,和长溜溜的身体,简直就像是一个海生版本蜈蚣。
但是,别急着害怕!这看似可怕的海蜈蚣,其实可能比虾怪本身还好吃!
沙蚕,俗称海蜈蚣、海虫、海蚂蝗,通常是指环节动物门、多毛纲、游走目中沙蚕科、吻沙蚕科、矶沙蚕科下的物种们。而它们无一例外,都长着一副让人san值掉光的可怖模样。
提到环节动物,我们往往第一个想到蚯蚓。实际上我们熟悉的蚂蝗、蚯蚓以及今天要认识的沙蚕,都属于环节动物,它们的特点就是具有两侧对称、同律分解的裂生体腔。
而多毛纲就是环节动物中比较原始,种类也比较多的一大类了,目前有记载的就已经达到了万种以上。多毛纲的特点,自然就是有着密密麻麻成对的刚毛,配上细长条还蠕动的身体,简直恐怖值拉满了。
但,尽管沙蚕们长了一副不好惹的的模样,却抵不过贪吃的人类——沙蚕们不仅被请上了餐桌,而且还被开发了各种各样的吃法。
疣吻沙蚕,就是被吃得最多的沙蚕之一。
疣吻沙蚕成体体长通常能达到4-8厘米,身体前端背面是墨绿色,后面则稍带红色,撞色的搭配加上独特的外观,视觉效果十分惊人。疣吻沙蚕的身体是由60多个节组成的,每个体节两侧还长着一对桨状的疣足,末端衍延伸出刚毛,可以帮助疣吻沙蚕在海底沙地上行走。
因为疣吻沙蚕在它们生命史中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会生活在河口和稻田的泥土中,因此也就有禾虫这个名字。禾虫会啃咬水稻根系,属于农业上的害虫,因此沿海的人们自然是毫无心理压力地将它们请上了餐桌了。
在我国广东、福建、浙江等地,以及越南东北部,禾虫都是一种常见的美食。福州甚至给它取了一个流蜞的雅名,称之为福州的“冬虫夏草”。
除了鲜食,福州人还会将它制作成流蜞干,用于馈赠亲朋好友。不少旅居国外的福州人,甚至不惜高价购买流蜞干,只为一尝家乡的味道。清代学者梁章钜在《敬儿寄流蜞干》中这么写到:“流蜞风味少人知,水稻菁英土脉滋;梦到乡关六月半,千畦潮退雨来时。”
福州人不仅爱吃禾虫,而且还吃出了各种讲究。比如,流蜞也讲究“头水货”。 七月初时,往往有大潮,流蜞们受不了大水流压力,就纷纷出来,此时就是捕捉的好时候,有的一夜一网可捞到数百公斤,而这个时候的流蜞也是最肥嫩的。
有一首叫《竹枝词》古诗,正是描写“流蜞北”时丰收的写照:“夏云积雨暮天云,落网安兜趁晚风;晨蛇埋街争利市,满城挑担卖禾虫。”当然,现在流蜞等不到沿街叫卖,早就被提前预定一空了。
流蜞做法多样,最美味的是油煎。将流蜞在热油中炸得焦脆,放进罐子里就能储存很久,而且放得越久,味道越香,让人一年四季都能一品流蜞之鲜美。此外,清蒸、蛋炒、蛋蒸、酒蒸等等做法也是各有千秋,就算害怕流蜞的外观,闭上眼睛品尝,也一定会被那份鲜美所俘获。
其实,除了沙蚕们,海洋里还有不少克系美食——外观十足的可怖,味道却是个顶个的鲜美。
俗称沙虫的方格星虫,也是克系美食中鼎鼎大名的一位。方格星虫星虫动物门的生物,形状很像肠子,所以又称海肠子、沙肠虫。星虫动物的学名Sipuncula 原意是“小虹吸管”,描述的正是它们这种独特的形态,以及在海底底栖生活的习性。
尽管沙虫看起来十分,但沙虫却是十足的美食。沙虫味道鲜美脆嫩,食用时只需要去除内脏,简单清蒸就能有十足的清甜滋味,比海参、鱼翅更甚。
这是因为沙虫体内有着大量游离的呈味氨基酸,其中又以谷氨酸的含量最高。在烹饪过程中,沙虫体内的谷氨酸分子就会有氯化钠反应生成谷氨酸钠,这也正是味精的主要成分,所以沙虫也是鲜甜到了极致,甚至被人们称为“天然的味精”。
沙虫还有个远方亲戚可口革囊星虫,则是闽南知名小吃土笋冻的原材料。
可口革囊星虫又叫土笋、海丁,看外形和沙虫十分相似,只不过它相比沙虫个体更加偏短偏细,而且体表有灰黑或土黄的杂色,没有明显的网纹。简单来说,沙虫是细长条,而土笋则是短粗条。
不过比起沙虫会比完整的端上桌,土笋则会通常会被制作成土笋冻的形式。因为土笋富含胶原蛋白,往往会通过长时间的炖煮将之化作一锅浓稠的胶质,而后冷却切割淋上料汁,就成了闽南地区的名吃土笋冻。土笋冻外观晶莹剔透,富有弹性,口感更是Q弹滑嫩,风味绝佳。
我们餐桌上,还有一位体型更大的克系美食——海肠,它们则是螠目虫的单环刺螠,同样鲜甜美味。
以上的克系美食,你都吃过吗?
文章由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作者:海德拉 科普作者
审核:黄乘明 海南大学教授
来源: 星空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