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以C2011/L4为例,它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泛星彗星。泛星彗星是在2011年6月6日由美国夏威夷茂宜岛哈莱亚卡拉火山山顶附近的泛星计划望远镜发现的非周期彗星。天文学家估计它的轨道运行了10万多年。
12.彗星C2011/L4最有可能的诞生地是在奥尔特星云,这是一个包围着太阳系的巨大空间区域,据估计其中分布着数以千亿计的冰雪质小天体。当有其他恒星行经太阳系附近时,其引潮力作用对这里的宁静产生扰动,使一部分“小雪球”进入内太阳系,成为我们所看到的彗星。
13.有时候彗星会失踪:不循椭圆形轨道运行的彗星,只能算是太阳系的过客,一旦离去就不见踪影。它们可能会被撞出轨道,撞到另一个物体上,或者只是在最后一次绕太阳旋转后,因没有可脱落的粒子,而汽化了。
14.85P/波辛彗星很可能遭受了这样的命运。它于1975年被发现,并于1986年再次被发现,预计在1997年和2008年再现。然而,这两年都没有露面。它在2008年12月没有返回,科学家推测它已失踪了。在2017年,天文学家给它的名字加了一个P,表示不再回归或可能已消失。
15.尚未计算出可靠轨道的彗星用X表示。这类彗星主要是历史上的近地彗星,可能来自遥远的奥尔特星云,尚未进行回访。
16.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称,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3500多颗彗星,但这与天文学家认为可能存在的数十亿(可能是数万亿)相比,只是冰山一角。并且肉眼能看到的彗星很少,即使用望远镜每年也只能看到20多颗。
17.2019年4月,天文学家首次在《自然天文学》杂志上报道,研究人员在南极洲发现的一颗名为“LaPaz冰原02342”的陨石中发现了彗星粒子。这颗陨石属于碳质球粒陨石,45亿年前起源于木星轨道之外。在通过化学和同位素分析进一步检查该材料后,该团队发现它可能起源于柯伊伯带,这是彗星“出生”的冰冷区域之一。
18.研究发现,67P彗星即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的表面一直发生着众多的变化,其中包括整个悬崖的崩塌,这些变化可能是由季节性变化驱动的。研究指出,大多数的变化(包括巨石的侵蚀和移动)是在近日点附近发生的,这些变化是由日光照射模式改变驱动的。某些诸如67P颈部碎裂等变化与彗星的旋转速度有关。
19.回到地球,1980年代发明的彗星检测技术,已经成为分析DNA和识别受损片段的宝贵工具。彗星测定法的正式名称为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是一种在单细胞水平上检测DNA损伤与修复的方法,具有快速、简便、廉价的优点。
20.它使细胞悬浮在凝胶中,并利用电场将其分子弄碎——就像是母球击中台球桌上的球一样。行进的分子和其他片段和电荷分开。完整的DNA或多或少会保持原状,但受损的双螺旋结构碎片会进一步穿过凝胶,形成一种类似彗星尾巴的图案。
来源: 云南省科协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