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尽管希腊人在大约2500年前就开始使用彗星这个术语,但中国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天文学家至少在此前500年就记录了这个长尾天体的出现。
2.我们不知道人类第一次观察彗星是在什么时候,但在2018年,两名研究人员声称,法国一些著名的拉斯科洞穴艺术品(约在17000年前创造)描绘了彗星活动。
3.直到17世纪,早期的天文学家才确定彗星是一种天体。大部分彗星都不停地围绕太阳沿着扁长的轨道运行。彗星拥有椭圆、抛物线、双曲线三种轨道。循椭圆形轨道运行的彗星,叫“周期彗星”,公转周期一般在3年至几世纪之间。而循另外两种轨道运行的彗星则被称为“非周期彗星”。
4.我们现在知道了彗星的核心是冰、岩石和其他成分(例如灰尘和冷冻气体),其直径从不到一英里到几十英里不等。
5.彗星在大部分寒冷、寂寞的旅程中,都是无尾的、非常黑暗的,上面覆盖着一层灰尘和其他颗粒。尘垢将其反照率或反射率降低到与木炭相当的水平。
6.当彗核接近太阳时,它的表面开始受热而融化、汽化,于是冬眠的彗星进入生命的活跃期。反射阳光和自身受激发光使它披上了辉煌灿烂的外衣。中间那团明朗而密集的凝聚物是彗核,朦胧而蓬松的气体包层是彗发,边缘还有一圈暗淡而稀薄的氢云,它们共同组成了怒发冲冠的彗头。
7.彗星上弱不禁风的尘埃和挥发物质便在太阳风的吹拂和光的压力下,拖出一条明亮的大尾巴形成彗发:彗核周围由气体和尘埃组成星球状的雾状物。太阳风和其他排放物至少会形成两条分别由尘埃和气体构成的尾巴,即气体(离子)彗尾和尘埃彗尾。
8.天文学家认为,所有的彗星都起源于太阳系形成过程中留下的两个碎片中的一个。其中之一的柯伊伯带,是一个由这些碎片组成的甜甜圈状云团,始于海王星以外,距太阳约30亿英里。
9.周期不到200年的周期性彗星(例如著名的哈雷彗星),通常来自柯伊伯带。哈雷彗星上一次回归是在1986年,而下一次过近日点时间为2061年7月28日。哈雷彗星是人类首颗有记录的周期彗星,最迟在公元前240年,或西元前466年,在中国、古巴比伦和中世纪的欧洲都有这颗彗星出现的清楚纪录,但是当时并不知道这是同一颗彗星的再现。
10.更遥远的彗星家园,奥尔特星云,距太阳大约18万亿英里。非周期性彗星起源于此。这些彗星用C表示,其轨道持续200年或更长时间,有时甚至更长。
来源: 云南省科协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