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过吗:没有微信、也没有电话的古代,人们怎样在这辽阔的疆域联络和通讯呢?
河北怀来的鸡鸣驿可以给我们答案。
这座保存完好的古驿站,堪称中国古代通信网络的标本,告诉我们古人如何运用智慧和科技,构建起一个高效的“信息网络”。
如果把古代社会想成一个巨大的身体,驿站系统就是它的神经网络。信息像神经信号一样在驿站间传递,送到帝国的“大脑”——都城,或者是“四肢”——边疆。
现代的光纤通信,依赖节点来连接线路,而驿站,就是古代信息传输线路的节点。
古代高效通信网:驿站系统
如果你看过古装剧,肯定听过,要紧的信息,都得“八百里加急!”
但车、马、人都需要休息,毕竟不能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啊!
而驿站,就是传递公文讯息的人换马、休息的地方。
早在唐朝,驿站就达到了1600多个,从业者有两万多人;到宋朝,二十里一个歇马亭,六十里一个驿馆,还有专门的“水驿”用来解决水路传信;明朝继续升级,有水陆结合的水马递、传送紧急军情的急脚递。急递的驿马脖子上系着铃铛,像在大声嚷嚷“紧急快件,让一让!”到了夜晚还要举着火把飞奔,跑到下一站立刻换马,完全不耽误。
人和马快速交替上路,让发出的信息准时送达。规划驿站系统的分布时,马匹耐力和速度都被考虑在内,以便信息在节点之间高速流动。
硕果仅存的古驿站标本:鸡鸣驿
现在,人们拿起手机,就能隔空交谈,再也不写信了。繁忙的驿站,成了遗迹。
而鸡鸣驿,是我们能找到最完整的“古驿站标本”,八百多年前 成吉思汗西征时建立了它;凭借地理优势,它一步步成为西北进京的第一大驿站,到清朝更是北方第一大驿城。最热闹时,小小的鸡鸣驿竟然有三十多家店铺。各种设施特别齐全,有驿丞署、马厩、仓库……给信使和驿马,提供最大方便。
要重温它的辉煌,你得爬上东城墙,站在最高点俯瞰。它有将近五百米见方,东西两座城门霸气坐镇进出通道。传言电影《大话西游》结尾的“那人好像一条狗啊”是在鸡鸣驿的西门城楼上拍的,其实是误传,但仔细瞧瞧还真有那么点神似。
城门用铁皮包裹,采用了倒门轴的设计。因为这里风沙大,这样可以避免沙土在门轴里沉积,影响交通、影响信息传递。站在城门洞仔细看,城门砖上大大小小的划痕,是几百年前车马剐蹭的印记,证明着它曾经的“通信基站”的身份。它曾是京城与西北的枢纽,每天都有信使、马匹来来往往。不打仗、没有军情的时候,成群的骆驼队经过鸡鸣驿,穿越辽阔的草原,准备到遥远的欧洲开启国际贸易。鸡鸣驿留存到了今天,就像一个饱含着沧桑的见证者,历经岁月变迁、时光洗礼,默默讲述古人的智慧,告诉我们没有光纤的时代,也能创造出高效的信息网络,联通我们广袤的疆域。
所以,即使是年代久远的古建筑,也有满满的科技元素。
作者:希卡石板修复组
审核: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副教授 刘捷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所以,即使是年代久远的古建筑,也有满满的科技元素。
来源: 星空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