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起古建筑里的科技,很容易想到高塔、大殿,却往往会忽略一个低调的存在——桥。它们没那么华丽雄伟,却藏着精妙的力学结构和工程设计。今天,我们来看看其中的三位“佼佼者”。

1.赵州桥

它是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一千四百多年来,经历了十次水灾、八次战乱和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地震,但依然连通着两岸。为什么这么稳呢?

“拱”这种结构,可以把一部分向下的重力、压力,分解为往两侧的推力,很适合造桥。以前的桥大多是半圆拱,但跨度一大,桥面就会很高。不仅人走着累,施工也很危险。而赵州桥用了圆弧拱设计,拱的高度和跨度为1:5,让人和车都能方便地通行。

另一方面,它还把实肩拱改为了敞肩拱,也就是大拱的两端各带两个小拱,这在世界桥梁史上是首创。这样不仅好看,节省了材料,而且让桥自身的重量减轻了几百吨!重力减小,自然就更加稳固了。两对小拱还能受力,让大拱轻松些,不得不说是“拱受相让”(——谐音梗扣钱!)雨季来临,肩上的小拱还能增加泄洪量,减少对桥身的冲击。

在你看不见的内部,所有的石料都是顺着桥的方向砌的,可以整整齐齐切成28“片”独立的拱券。要是哪一道拱券坏了,只需要单独替换就可以了,维修很方便。那它不会散架吗?不用担心,古人采取了创造性的科学措施,用金属材料来补上石材的短板:5个铁拉杆穿过了拱券,扣紧它们,就像系好了安全带(露出的圆圆的铁球就是安全带的头儿);相邻石块的背后还穿有“腰铁”,把石块锁在一起,和现代的钢筋一样能增强稳定性,让石块们手拉手连成稳固的整体。

2. 卢沟桥

提到这座桥,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小学课本里“卢沟桥的石狮子”。大大小小五百多座石狮子,守着这座桥。

和赵州桥不同,它是一座多孔联拱桥,有11个小拱,一起分担压力,增大泄洪面积。车马行人的重量,它们一起承担;洪水来了,它们一起泄洪;地震来了,它们一起承压。小拱们“同舟共济”,让这座两百多米长的桥安然屹立了八百多年。

每个桥墩的迎水侧,都做成了船头的形状。要是做成方形,河水流动会撞上去,时间一长就容易坏。而船形的桥墩可以让河水丝滑流过,减少冲击。每个桥墩还自带武器,俗称“斩龙剑”,想吓退恶龙不敢兴风作浪,但其实是安装的三角铁柱,用来分流洪水、迎击冰块。

金属不仅在表面给石材打辅助,还深藏在石桥内部。卢沟桥的地基这么稳,是因为有一根根粗铁棍,像烤串一样串起石块,稳扎在河底。

3. 广济桥

它是石头和木头、拱桥和浮桥的结合。这座混搭的古桥位于广东潮州,这里降水丰富,时常还有台风,经常发洪水,因此广济桥的抗洪,融入了独特的技术。

例如,它的整体构成像变形金刚一样可以灵活应变。两边是坚固的石桥,中间部分却是可以开合的浮桥,由十八只木船并排连成,铺上木板作为桥面,要是发大水了,拆掉就可以泄洪。

逢山开道,遇水架桥,遇到人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聪明的大脑想出创新的方案,渐渐就发展出了科技。这些古桥仿佛连接着历史和未来,让我们发现古人对力学的了解,和对不同材料的巧妙运用。所以,即使是年代久远的古建筑,也有满满的科技元素。

作者:希卡石板修复组
审核: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副教授 刘捷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星空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