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学的世界中,真空不只是“什么都没有”的空无。它其实是一个充满了“潜能”的奇妙空间。让我们跟随迪拉克的步伐,走进这个被称为“真空之穴”的神秘领域。
什么是真空?迪拉克的“负能量”大猜想
从古至今,大家对“真空”的理解都是:什么都没有、完全的空白。但在20世纪初,伟大的物理学家保罗·迪拉克(Paul Dirac)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真空不仅仅是“空”,而且可能是能量的最低状态。那么这个最低能量状态,真的就是“零”吗?迪拉克认为:不!他甚至提出了一种让人惊叹的“负能态”概念。
根据相对论的公式,能量的平方与质量、动量之间存在一个奇妙的关系。它给出的结果中,能量可以为正值也可以为负值——这意味着理论上负能量可能存在!但我们从未真正见过负能量,因此迪拉克提出了一种设想:也许真空的最低能量状态是所有“负能态”都被填满的状态,而“正能态”则空无一物。
负能量的“空穴”:正电子的发现
迪拉克的真空理论不仅美妙而且具有惊人的预见性!他设想,如果我们能“打击”真空,可能会让负能量的粒子跳入正能态,这会在负能态留下一个“空穴”。而这个空穴就是一种奇妙的“反粒子”——它和电子的质量相同,但电荷却相反,于是“正电子”这一新概念被提了出来。
这种“真空中打出反粒子”的设想在几年后被实验证实。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卡尔·安德逊(Carl Anderson)通过实验发现了正电子,并凭此荣获诺贝尔奖。不过,这一成就其实早在1929年就由中国物理学家赵忠尧先生观察到了!他当时发现伽马射线可以生成正负电子对。然而,因为实验的局限和缺乏对反粒子的理论认知,这一成果未能引起足够重视,赵先生也因此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赵忠尧与中国实验物理学的辉煌
赵忠尧先生对反粒子的发现,为后来的粒子物理研究奠定了基础。作为中国物理学界的杰出代表之一,他不仅在伽马射线实验中揭开了反粒子的端倪,更为中国核物理的崛起贡献了重要力量。50年代回国后,赵忠尧先生还培养了许多杰出的物理人才,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赵忠尧齐名的另一位物理学家王淦昌,也对粒子物理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王淦昌曾参与发现中微子和超子等基本粒子,是实验物理领域的先驱人物。赵忠尧和王淦昌的名字虽不如杨振宁、李政道等理论物理学家般家喻户晓,但他们对实验物理的贡献无疑是开创性的。
从“真空之穴”的奇想,到反粒子的发现,再到中国物理学家的杰出贡献,物理学的世界充满了意想不到的奥秘。迪拉克的真空理论不仅揭示了宇宙中隐藏的“负能量”,也为现代物理学打开了研究反粒子的崭新视野。或许,真空之中蕴藏的奥秘还远远不止如此,等待着我们去揭开它们的面纱。
文章由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作者:《赵峥教授解读物理世界》今朝文化 科普创作团队
审核:周晓亮 北京交通大学物理学实验室高级工程师
来源: 星空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