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对论诞生之前,牛顿无疑是物理学的巨人。他在45岁时出版的著作《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为力学奠定了完整的理论基础,并成为经典物理学的基石。牛顿提出了“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的概念,认为宇宙中存在一个“空箱子”般的绝对空间,所有物体都在其中运动;时间也与物体无关地流逝。这种绝对性成为后来的物理学体系的核心。然而,随着爱因斯坦的出现,物理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爱因斯坦的革命性观点
爱因斯坦在深思熟虑后对“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提出质疑,他发现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可能不依赖于某种绝对的参照系。于是,他建立了两个基本假设,构成了相对论的核心支柱:
1. 相对性原理:物理规律在所有惯性参考系中都是相同的。这不仅适用于力学,还扩展到了电磁学和其他物理定律。
2. 光速不变原理:光速在任何参考系中都是恒定的,与观测者的运动状态无关。
基于这两条原理,爱因斯坦推导出一系列新奇的结论,如动钟变慢、动尺缩短、双生子佯谬等,还得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E=mc^2\,揭示了质量与能量之间的深刻联系。
在相对论的框架下,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方法,用光信号来对准两个不同位置的时钟。假设在A点和B点各有一个钟,通过发送光信号,计算光从A到B的往返时间,可以将两个时钟“对齐”。爱因斯坦还认为,如果A和B对齐,B和C对齐,那么A和C之间的时间也应该是对齐的。这看似简单,但在后来的发展中,科学家们发现这其实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成立。
质疑与谜团
物理学家朗道指出,爱因斯坦的时间同步方法只在惯性系中适用,而在非惯性系或弯曲的时空中,情况会变得更加复杂。例如,在一个旋转的圆盘上,不同点的时钟可能无法完全同步。这表明时间的对准在弯曲时空或加速参考系中并非绝对的,进一步揭示了时间与空间的相对性。
在探索相对论中的时钟同步问题时,科学家赵提出了进一步的观点:不必完全对齐所有时钟的时刻,只需确保时钟的“快慢”一致即可。赵提出了一个数学条件来描述这一“快慢对齐”,并将这一类坐标系命名为“Z类”。这一小小的贡献在广义相对论的研究中得到了认可,并被写入《微分几何与广义相对论》一书中。
从牛顿的绝对时空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再到后续科学家们对非惯性系的探索,物理学一直在不断突破原有的认知。相对论不仅让我们重新思考空间与时间的本质,也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正是这无数的智慧和探索,带我们走向一个更深刻的宇宙。
文章由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作者:《赵峥教授解读物理世界》今朝文化 科普创作团队
审核:周晓亮 北京交通大学物理学实验室高级工程师
来源: 星空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