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秘的古生物世界中,恐龙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的龙和恐龙有什么关系?我们的图腾 “中国龙” 是不是真的跟恐龙化石有关系呢?

回顾我国历史,早期的自然科学记录和研究书籍中,有很多关于化石的记载,如我们熟知的《梦溪笔谈》中就曾提到过沧海桑田的变化。徐星院士认为,我们的先祖很有可能见过恐龙化石,甚至亲手抚摸过。在那个没有现代进化知识的时代,这些远古时期形成的化石必定给先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这种印象会不会对我们的龙文化形成产生影响呢?这其实是很有可能的。

从更大的范围来讲,研究恐龙以及其他生物的演化,就如同追寻人类的历史,探寻我们人从哪里来,生命从哪里来以及生命演化的历程。通过研究恐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文化、来源以及我们自己。在过去几年中,古生物学研究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向。

一方面,古生物研究越来越与现代生物学的其他分支紧密结合,如比较基因组学和发育生物学。徐星院士所在的课题组在过去十几年中,也尝试与现代生物学研究团队合作,利用现代生物学资料更好地理解灭绝的动物。通过古今结合,将化石数据与现代活着的生物数据相结合,共同揭秘生物演化的奥秘。这无疑是未来古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但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困难,需要在研究方法等方面寻求突破。

另一方面,古生物学与地学的结合也是一个重要方向。古生物学作为地学领域的一个分支,与地理构造、地球化学等其他分支可以进行整合性研究。徐星院士本人参加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承担的 “克拉通破坏与陆地生物演化” 项目,就是将地学不同领域,如研究构造、表层地质现象、地表环境以及古生物学结合在一起,以理解整个生态系统的情况以及生物变化和环境的关系。这是当前正在进行的工作,也是未来交叉融合的重要方向。

此外,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也为古生物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不仅对古生物学具有推动作用,在其他学科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古生物学研究从传统的基于化石、单个标本的研究,逐渐转向基于数据的研究。徐星院士表示,虽然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一些尝试并发表了一些论文,但还远远不够。未来,恐龙学研究和整个古生物学研究肯定要拥抱大数据驱动的研究方法和人工智能,以推动学科的发展。

在恐龙的神秘世界里,通过不断探索,不仅让我们对恐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们对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新的思考。相信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将揭开更多关于恐龙和中国龙的神秘面纱。

作者:人民政协网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星空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