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病虫科普·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危害日益加重,如何防治?

一农民反映:其在河南流转的农田种植了冬小麦,往年小麦扬花期局部麦田会发生赤霉病,危害较重,降低了小麦产量和品质。那么,如何防治小麦赤霉病呢?

三江平原科普工作室(简称“三平科工”)科研人员表示,小麦赤霉病,俗称红麦头,是我国小麦主要真菌病害之一,具有毁灭性,在河南冬小麦产区普遍发生,严重威胁着冬小麦的安全生产,且感染产生的真菌毒素对人体健康亦构成潜在威胁。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孢、燕麦镰孢、黄色镰孢、亚洲镰孢、串珠镰孢等多种镰孢菌引起的种传和土传病害,在小麦的整个生育期都有发生,可导致小麦大幅度减产。镰孢菌以孢子或菌丝在土壤中病残体、种子表面上越冬,翌春孢子借气流和风雨传播,可进行多次再侵染,主要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侵害种子芽、根冠、株基部、叶鞘、颖片、小穗、子粒,甚至不抽穗,乃至全株枯死。其在阴雨天气易发生和流行,低洼地、黏土地、晚熟品种及偏施氮肥和种植密度高的地块发病较重。目前小麦生产上对赤霉病的控制手段主要以化学药剂防治为主,麦农普遍使用的杀菌剂主要有福美双、甲基硫菌灵、多菌灵、氰烯菌酯、戊唑醇、氟环唑、嘧菌酯、百菌清、咪鲜胺、己唑醇、多粘类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单剂,以及多·酮、硫磺·多菌灵、井冈·蜡芽菌、咪鲜·福美双、咪鲜·甲硫灵、唑醚·戊唑醇、萎锈·戊唑醇、戊唑·多菌灵、戊唑·咪鲜胺、戊唑·百菌清、戊唑·福美双、戊唑·噻霉酮、氟环·多菌灵、甲硫·氟环唑、丙环·福美双、烯肟·多菌灵、氰烯·己唑醇、苯甲·多抗、吡·多·三唑酮、福·甲·硫磺等混剂。

三平科工科研人员表示,在小麦生产上,除选择抗病品种外,使用化学农药是当前控制小麦赤霉病应用最有效的策略。也就是在赤霉病发生前的小麦孕穗末期至扬花初期或赤霉病零星发生时,每亩用2%氨基寡糖素水剂185-245毫升,兑水40-50千克均匀喷施全株,隔5-7天喷1次,视病情连喷2-3次;或在赤霉病发生前的小麦扬花初期,每亩用36%喹啉·戊唑醇悬浮剂30-40毫升,兑水30-45千克均匀喷雾,隔5天左右喷1次,视病情喷施1-2次,可兼防小麦锈病、白粉病;也可在赤霉病发生前的小麦扬花初期或赤霉病零星发生时,每亩交替选用200克/升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50-65毫升,或35%唑醚·氟环唑悬浮剂20-30毫升,或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30-40毫升,或20%唑醚·氟环唑悬浮剂60-80毫升,兑水30千克均匀喷施穗部,隔7天左右喷1次,视病情喷施1-2次。也可每亩用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20-40毫升均喷麦穗和叶片,兼防白粉病。

关注作物病虫科普,呵护美丽乡村振兴!

来源: 富锦市城东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