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虫,是许多人挥之不去的童年阴影。但事实上,当我们真正了解它后,就将消除恐惧。毛虫,是鳞翅目昆虫幼虫的俗称,因其体表常被毛而得名。这些毛的长度和功能不尽相同,有的长而密,有的短而稀,承担着不同的生命功能。毒蛾和灯蛾的幼虫毛被十分修长,毛颜色和状态还会随每一次蜕皮而变化。

在这些毛中,有些与皮肤细胞相连,能够感知外界的刺激,将信息传递到神经系统,做出及时响应,这类毛被称为感觉毛。一些短毛密布于幼虫体表,起到疏水作用,就仿佛在昆虫体表穿上一件蓑衣。当我们以手触碰毛虫的表面时,痛感往往来自那些细长的刚毛,这些刚毛是由皮肤细胞向外突起形成,其中一些与毒腺相连,成为毒毛。毒毛易于折断,折断后毒液会流出,从而帮助毛虫抵御捕食者的攻击。此外,颜色艳丽的警戒毛则具有警示作用,告知天敌——“我有毒,最好别碰我!”

但实际上,并非所有的鳞翅目昆虫的体表都布满毒毛。如许多粉蝶和夜蛾的幼虫,体表并没有毛被。它们多数具有钻蛀的习性,比如木蠹蛾的幼虫喜欢啃食树干,玉米黏虫的幼虫则更喜欢呆在玉米果穗之中。

当然,除了常见的毛虫,一些鳞翅目昆虫的幼虫让人过目不忘。金裳凤蝶,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一种翼展超过十五厘米的大型蝴蝶。金裳凤蝶的幼虫十分粗大,体表生长着众多棘突,这些棘突上着生着刚毛。它们以马兜铃的叶片为食,化蛹前的幼虫与卵的体积可以相差数千倍。鳞翅目幼虫一般以植物叶片为食,羽化后一般只取食花蜜或口器直接退化,成虫与幼虫之间生态位的交错有利于种群的繁盛,展示出无穷的演化智慧。

当我们逐渐接受毛虫独特的外表,了解到它们不仅是某些植物的专食者,也是许多鸟类、两栖动物和小型哺乳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在食物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或许我们就可以消除恐惧,以更科学的视角观察这类生物。

作者:热带虫迹

审核:中科院动物所 研究员 黄乘明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星空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