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意外伤害之一,不仅带来身体上的疼痛,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骨折康复作为骨折治疗的重要一环,其目的在于促进骨折愈合、恢复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并帮助骨折患者尽早回归正常生活。

一、骨折的类型

1.按与外界是否相通分类。

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与外界不相通,骨折断端不与外界接触。这种骨折类型相对清洁,感染风险较低。

开放性骨折:骨折附近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断端与外界相通。这种骨折类型易感染,处理时需特别注意清洁和消毒。

2.按骨折程度和形态分类。

不完全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部分中断,如裂缝骨折和青枝骨折。裂缝骨折多见于颅骨和肩胛骨,而青枝骨折则多见于儿童,表现为骨质和骨膜部分断裂,可有成角畸形。

完全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全部中断,根据骨折线的方向和形态,又可进一步细分为横形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嵌插骨折、压缩性骨折和骨骺分离等。

二、骨折康复的基本原则

1.复位。

复位是将骨折断端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位置,这是骨折愈合的基础。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可选择闭合性手法复位或开放性手术解剖复位。闭合性手法复位通过牵拉、按压等手法使骨折断端复位,而开放性手术解剖复位则是在麻醉后切开皮肤和组织,直视下进行骨折复位。

2.固定。

固定是保持骨折部位稳定性的关键措施。固定方式可分为外固定和内固定两种。外固定常利用石膏、小夹板或支具进行,而内固定则需通过手术治疗,使用钢板、克氏针或交锁髓内钉等材料将骨折断端牢固固定。

3.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是骨折康复的核心环节,它贯穿于骨折愈合的整个过程。功能锻炼旨在促进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消除肿胀、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并最终恢复关节的正常功能。

三、骨折康复的阶段

1.早期阶段(血肿机化期)

时间:骨折后1~2周。

目标: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消除肿胀,防止肌肉萎缩。

措施:以休息和固定为主,避免骨折部位进行大范围的活动和负重。抬高患肢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即肌肉用力但不产生关节活动,以防止肌肉萎缩。

2.中期阶段(原始骨痂形成期)

时间:骨折后3~8周(具体时间因骨折部位和愈合情况而异)。

目标:促进骨折愈合,恢复关节活动范围。

措施:继续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并逐渐增加肌肉的等长和等张收缩练习。在医生或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关节的被动和主动活动练习,逐渐增加关节活动范围。配合物理治疗如热敷、冷敷、超声波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消除炎症。

3.晚期阶段(骨痂改造塑形期)

时间:骨折后8周以后(具体时间因骨折部位和愈合情况而异)。

目标:恢复骨折部位的正常功能和力量。

措施:加强肌肉的力量训练,通过抗阻练习等方式增加肌肉力量。进行关节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训练以恢复关节的正常功能。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增加负重练习直至完全恢复正常活动。

四、骨折康复的注意事项

1.遵循医嘱:患者应严格遵循医生的康复建议和治疗方案不得擅自更改药物剂量或康复计划,如有疑问应及时向医生咨询。

2.动静结合:在保证骨折部位稳定性的前提下适时进行功能锻炼以促进骨折愈合和恢复关节功能。避免长期卧床不动导致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3.循序渐进:功能锻炼应遵循渐进性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从轻到重逐步增加锻炼的强度和范围。避免过度锻炼导致骨折部位再次受伤。

4.综合性康复:骨折康复应采用多种康复方法。例如包括热疗、冷疗、电疗、超声波治疗、牵引、关节松动术等物理疗法来促进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加速骨折愈合;模拟日常生活和工作场景,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指导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社会参与度,增强自信心和幸福感;还有通过心理咨询、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缓解情绪压力、增强应对能力。

作者|百色市人民医院康复科 陈水琴

来源: 陈水琴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