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是世界海啸日
今天
我们有必要来聊一聊
这个可怕的“海洋巨怪”
什么是海啸
地震海啸不仅是地震所引发的,海底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陨星或彗星的撞击等都有可能引发海啸,但由于地震造成的海啸更多且后果往往更严重,故以地震海啸为总名。
气象海啸则指由气流、气压等因素的急剧变化造成的潮位异常。不过,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因气象海啸与地震海啸的形成动力有巨大差异,人们更多倾向于用“风暴潮”来替代气象海啸,如此,海啸也就成为地震海啸的通用名或简称。
一般把海啸分为两类:
1、近海海啸:近海海啸的生成源地距离海岸在200千米以内,对陆地的危害极大;
2、远洋海啸:远道而来的海啸,同样可以带给陆地带来巨大的灾难。
海啸固然可怕,那么它离我们有多远呢?我们按海啸的分类来看。
1、远洋海啸
对百年以来的历史灾害文献进行查阅,我们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破坏性地震海啸在中国发生的频率极低。举个例子,很多人还记得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海啸,给东南亚地区的人民造成了惨重的打击。但对中国大陆沿海的影响是:几厘米至二十几厘米的增水记录。
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从地图中找到答案:在中国的绝大部分海岸线前,由中南半岛、菲律宾群岛、日本列岛构成的“岛屿锁链”刚好形成了对“远道而来”的远洋海啸的一重防线。
此外,中国大陆沿海拥有浅水大陆架,其特点是平坦、延伸远,海啸波若进入这片辽阔的海域,就会形成“陆架假潮”,其能量会被大大损耗,当其到达海岸时,已经日薄西山了。
2、近海海啸
那么近海海啸呢?我国的近海特点:水浅、地平。而要形成灾害性的海啸有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要有足量水体被扰动,一般来说,需要海域的水深在1000米以上,因此,形象一点来说,灾害性海啸在咱们“家门口”不太能“玩得起来”。
这是否意味着,面对海啸的威胁,我们可以“高枕无忧”了呢?也不完全是,原因有两点:
(1)我国台湾东部较易受越洋海啸之影响,此外也有稳定性较差的深海斜坡,是存在发生近海海啸的可能的;
1、地震是海啸的一个天然预警信号。如果听到地震发生的消息,海啸也可能随之而来,此时千万不要在海岸停留。
2、另外,如果发现海水异常并且快速后退,可能说明一场海啸已经在来的路上。这个时候,应立即前往地势较高的地方躲避。
3、海啸是一系列海浪,最初的海浪可能并不具有最大的危险性。在最初的海浪抵达海岸之后,海啸的危险性仍会持续几个小时。因此,遇见海啸人们应一直远离危险区域,直至听到已经安全的消息。
来源: 福建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