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是世界海啸日
今天
我们有必要来聊一聊
这个可怕的“海洋巨怪”
什么是海啸
海啸是世界上最猛烈的海洋自然灾害之一,它是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掀起的惊涛骇浪高度可达十多米甚至数十米,犹如一堵“水墙”。这种“水墙”内含有极大能量,且波长很长,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
海啸与风暴潮的区别起初,能够造成较大破坏性的海水特殊波动现象,被统称为海啸,并按其成因分为地震海啸和气象海啸。
地震海啸不仅是地震所引发的,海底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陨星或彗星的撞击等都有可能引发海啸,但由于地震造成的海啸更多且后果往往更严重,故以地震海啸为总名。
气象海啸则指由气流、气压等因素的急剧变化造成的潮位异常。不过,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因气象海啸与地震海啸的形成动力有巨大差异,人们更多倾向于用“风暴潮”来替代气象海啸,如此,海啸也就成为地震海啸的通用名或简称。
一般把海啸分为两类:
**1、近海海啸:**近海海啸的生成源地距离海岸在200千米以内,对陆地的危害极大;
**2、远洋海啸:**远道而来的海啸,同样可以带给陆地带来巨大的灾难。
海啸离我们有多远
海啸固然可怕,那么它离我们有多远呢?我们按海啸的分类来看。
1、远洋海啸
对百年以来的历史灾害文献进行查阅,我们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破坏性地震海啸在中国发生的频率极低。举个例子,很多人还记得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海啸,给东南亚地区的人民造成了惨重的打击。但对中国大陆沿海的影响是:几厘米至二十几厘米的增水记录。
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从地图中找到答案:在中国的绝大部分海岸线前,由中南半岛、菲律宾群岛、日本列岛构成的“岛屿锁链”刚好形成了对“远道而来”的远洋海啸的一重防线。
此外,中国大陆沿海拥有浅水大陆架,其特点是平坦、延伸远,海啸波若进入这片辽阔的海域,就会形成“陆架假潮”,其能量会被大大损耗,当其到达海岸时,已经日薄西山了。
2、近海海啸
那么近海海啸呢?我国的近海特点:水浅、地平。而要形成灾害性的海啸有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要有足量水体被扰动,一般来说,需要海域的水深在1000米以上,因此,形象一点来说,灾害性海啸在咱们“家门口”不太能“玩得起来”。
这是否意味着,面对海啸的威胁,我们可以“高枕无忧”了呢?也不完全是,原因有两点:
(1)我国台湾东部较易受越洋海啸之影响,此外也有稳定性较差的深海斜坡,是存在发生近海海啸的可能的;
(2)南海的东部临近马尼拉海沟地震带,部分地区发生大型海底滑坡的可能性也有。
但令人欣慰的是,咱们国家的海啸预警系统已建立得比较完备了,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比海啸快的原理,可以争取到发布海啸预警的时间差。
海啸预警的原理
海啸预警的原理:地震波比海啸快!
海啸预警的物理基础在于地震纵波的传播速度约为6至7km/s,是海啸传播速度的20至30倍,因此对于较远区域,地震波要比海啸提前到达数十分钟乃至数小时。
利用二者传播速度差造成的时间差进行数据整合和分析,模拟计算海啸到达海岸的时间及强度,运用卫星、遥感等空间技术监测海啸在海域中传播的进程,将预报信息通过建成的通讯网络及时有效地传达给潜在受灾区域的民众,并在潜在受灾区域定期开展防灾减灾科普教育与应急演练,这样就可以实现灾前的有效应对,减轻海啸袭击时造成的损失。
海啸应急小贴士
1、地震是海啸的一个天然预警信号。如果听到地震发生的消息,海啸也可能随之而来,此时千万不要在海岸停留。
2、另外,如果发现海水异常并且快速后退,可能说明一场海啸已经在来的路上。这个时候,应立即前往地势较高的地方躲避。
3、海啸是一系列海浪,最初的海浪可能并不具有最大的危险性。在最初的海浪抵达海岸之后,海啸的危险性**仍会持续几个小时。因此,遇见海啸人们应一直远离危险区域,**直至听到已经安全的消息。
来源: 福建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