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流感盛行,病后初愈总会听见关心你的人说:喝点粥吧。毕竟粥很稀很软,给人一种很好消化的感觉。中国人早餐喜欢喝粥,粥的品种五花八门,滋味各有不同。有时候一碗白粥,配上咸蛋或者咸菜,也能吃的津津有味。不过,粥到底营养如何?喝粥真的能养生吗?

喝粥能养胃吗?很多人都认为喝粥能养胃、养生,因为粥很稀很软,给人一种很好消化的感觉。

但喝粥养胃这种做法并不值得推荐。

粥的含水量通常在 80% 以上,而且煮的比较烂,胃不舒服时,喝粥可能还有点好处。但正常人,胃没有什么问题时,还是不要长期喝粥了。

实际上,胃这个器官需要经常“锻炼”。如果长期吃特别好消化的粥,或者软饭、烂面条,胃经常不锻炼,它的消化能力是会退化会变差的。

对于正常人来说,如果肠胃功能没什么问题,不用特别靠吃什么东西去养胃,正常吃喝、细嚼慢咽、保证营养,对胃就很好了,并不需要特别地去“养胃”。

图源:Pixabay

喝粥能养胃的误区

误区一:白粥、小米粥、面条,能减少胃的消化负担

粥和面条,主要是糊化的淀粉,蛋白质含量低,也几乎没有脂肪。越是软烂的面条和粥,越是好消化。

咦,那不是正好减轻了胃的消化负担吗?其实这没有什么道理。

有些食物在消化时,可能需要费点儿「力气」,但这仍在胃的正常工作强度之内。

胃有足够的能力来完成它的消化任务,用不着更多的休息。

误区二:不是所有胃不舒服都能喝粥

胃不舒服时,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喝粥。粥通常都煮得很稀烂了,易消化,不会增加胃的负担,这样看确实“养胃”。但并不是所有胃不舒服都能喝粥!

胃健康人群

不能长期喝粥

因为胃功能属于“用进废退”,如果长期喝粥,胃的消化能力就会退化变差。

胃堵胃胀人群

喝粥不能加豆。如黄豆、绿豆等千万别加,不仅难消化,而且容易产气,加重胃胀。

胃肠敏感人群

喝粥要加入黏稠食物

如山药、莲子等,可以减少对胃肠的刺激。

积食、病后恢复人群

可以喝粥

积食不消化及术后、病后恢复人群因胃动力不足,而胃酸分泌不足,这时喝粥能够促进胃酸分泌。

容易反酸、烧心人群

不能喝粥

这类人群胃酸分泌过多,喝粥会加重病情。

糖尿病人群

不能喝粥

粥易消化吸收,可致餐后血糖快速升高,尽量能吃干的,就别吃稀的。

误区三:牛奶煮粥更有营养

很多人都认为牛奶能够中和胃酸,对患有消化疾病的人来说,用牛奶煮粥更养生,也有研究证明,牛奶能够促进人体胃酸的分泌,帮助消化。

但对患有胃溃疡以及乳糖不耐症的人群来说,牛奶煮粥并不能帮助肠胃消化,反而会对肠胃产生刺激,导致身体不适,牛奶煮粥虽有营养,但也应分人。

如何健康地喝粥?首先,合理搭配很关键。喝一小碗粥,来个肉包子,一点蔬菜,再加个鸡蛋,一杯牛奶和一个水果,整体搭配起来也很营养全面了。

其次,粥的种类很重要。白粥的营养价值低,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粥都是不好的,只要注意搭配,粥也可以做得很健康。比如:

杂粮粥

图源:Pixabay

如果将粥的材料进行巧妙搭配和处理,增加杂豆类、其他谷类或者薯类,就能极大地丰富一碗粥中所能含有的营养素。比如,能够补充足够的膳食纤维和其他营养素,饱腹感也更强,能够更好地控制进食量。

而且,煮杂粮粥可能还有益于人们吃杂粮。因为杂粮豆类虽然营养价值很高,但因为没有经过精制处理,一般质地比较紧密,煮饭的时候,很多人觉得咀嚼起来比较辛苦;而煮粥之后,材料质地柔软,能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对于孩子来说,吃粗粮饭可能太硬太粗糙,但喝粗粮粥就要好接受一些。

麦片粥

图源:Pixabay

现在很多人早上会用牛奶或酸奶,加一些全谷物麦片,再加一些果干、新鲜水果做成麦片粥,这种粥的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的含量也提高不少,整体的营养价值就提高了不止一个台阶。

注意,这里的麦片建议选纯燕麦片,不是零食燕麦片。

肉粥

还有一些肉粥,比如瘦肉粥、虾仁粥,加了一些肉类,还可以加一些蔬菜,整体营养价值也提高不少。

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粥都不能吃,关键还得看粥的种类和搭配。

不论在家吃还是在外吃,想要健康喝粥,做到以下几点很关键:

1.适量喝粥

粥水分多,体积大,喝粥就容易占据胃容积,如果喝下一大碗粥,其他食物可能就吃不了多少,容易造成营养摄入不平衡。所以,早餐吃粥,尽量不要太多,一小碗,给肠胃留点其他食物的余地。

2.尽量不放盐、糖和碱

盐和糖都不利于健康,而碱会破坏粥里的B族维生素。所以,煮粥的时候尽量不要放糖、盐和碱。

3.煮营养价值高的粥,不要只煮白粥

建议大家在熬粥的时候,不妨多多尝试花样百出的食材搭配,不要总是受传统思想局限地煮白粥了,这样才能将粥吃得更美味,更健康。

4.喝粥时要注意“枣核穿孔”

老人和小孩在喝粥的时候,还有额外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粥里的豆子、枣核之类比较坚硬的东西。

特别是枣核,它一般都是又细又长的,质地坚硬,两端非常尖锐,如果不小心吞下,非常容易扎伤胃肠道,引起穿孔、化脓、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供稿单位:重庆天极网络有限公司

来源:丁香医生、快问医生、科普熊猫、 科普中国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