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八届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全国总决赛上,绍兴科技馆的名字格外引人注目。

在此次比赛中,绍兴科技馆参赛的《声音迷踪之“驻”丝马迹》荣获科学课程(活动)一等奖,《高原上的“大白鲸”》荣获科普短剧一等奖,《菲涅尔透镜》荣获展品辅导三等奖。

第八届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全国总决赛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绍兴科技馆是连续两届取得大赛多项一等奖的唯一地市级场馆。

这次获奖作品有什么亮点?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在科学普及上,绍兴科技馆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对此,记者专访了绍兴科技馆馆长陶思敏。

“科技馆做科普要注重科学精神、突出场馆特色”

科普短剧是科普一种新形式,通过表演、舞台氛围营造、现场科学体验互动等方式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让更多的人更直观地了解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实现科普的价值引领作用。

那么,如何打造一部优质的科普短剧?

“科普的前提是能共情,好的科普短剧一定是要将科学内涵巧妙地融入剧情和角色当中,将科学家精神贯穿全剧。”陶思敏认为,科普短剧在融入科学知识时,注意语言的通俗性和准确性,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让观众能够轻松理解。

“大白鲸怎么能跑到高原上?”此次一等奖作品《高原上的“大白鲸”》便是通过人物对话向公众科普了浮空艇的主系缆、抗风性、材质以及科研作用等等,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能感受到科学家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等精神。

比赛现场

此外,在此次科普短剧中,一个名为 “浮空艇”升空的实验吸引了不少观众的注意力。在舞台上,演员们需要还原科考场景中“浮空艇”充气、升空的过程,而这样的实验需要解决氦气充气、浮空艇平衡、遥控升降等技术问题,对于创作者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

“实验的成功展示是创作者们在背后无数次尝试与失败不断累积的成果,”陶思敏表示,“这样的实验展示也是科技馆在表演形式上的新尝试,结合了自身特色和资源优势,在表演上我们也许不及专业演员,但在内容创作上,我们主要以科技馆特色来表达科学精神和普及科学知识,这也许是能够获奖的原因之一。”

科技春晚活动

近年来,绍兴科技馆结合馆内特色和资源,创新策划了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如联合各方组织全省“科学玩家”青少年科学才能挑战赛,并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以省(市)青少年科技春晚的形式呈现优秀科普作品。

一座“没有围墙的学校”

如何让孩子爱上科学,是如今不少科技馆思考的问题。开设“科学课堂”便是绍兴科技馆给出的答案之一。

“我们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学校’,通过开发丰富多样的科学课程和活动,可以与学校的知识点相辅相成,成为学校知识体系的补充。”陶思敏向记者介绍,此次获奖的《声音迷踪之“驻”丝马迹》科学课程便是采用PBL教学法,融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的STEAM教学方式,通过情境体验,引导学生一步步揭秘生活中的奇特声学现象——声驻波现象。

绍兴科技馆科学课堂

陶思敏认为,与学校的科学课程不同,科技馆开设的课程将多学科知识融为一体,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提出问题、交流讨论、自主设计实验。“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一堂好的科学课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久久为功。

自2014年起,开设科学课程,绍兴科技馆已经有十年。据介绍,绍兴科技馆建设了16间不同主题的科学教室,配备了2000平方的活动场地、报告厅和演播室。目前,已经开发了200多个科学课程。

绍兴科技馆科学课堂

科学课程的发展离不开绍兴科技馆推出的“馆校结合”工作——在馆中建校,培养专业教师队伍,立足场馆资源开发活动和课程,部门联动建立长效机制,组织学校学生到科技馆参加一天的科技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科技馆的教育功能。目前已经接待学校 200余所、中小学生22万余人。

“我们的课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都会根据学生和老师等反馈,进行调整,并充分利用科技馆内丰富的展品资源,深入挖掘并发挥科技馆在科学教育中的独特优势与价值。”陶思敏说道。

科学普及,绍兴科技馆一直在路上

在绍兴科技馆一层序厅,有两只恐龙骨架,其中一只长达21米,是生活在侏罗纪晚期的马门溪龙,是一种大型草食恐龙。而它的对面是一种非常凶猛的食肉类恐龙——中华盗龙。陶思敏告诉记者,恐龙造型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设计的。

绍兴科技馆一层序厅

早在2014年绍兴科技馆新馆开馆之日挂牌成立“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普教育基地”,此后还跟随研究所到贵州等地开展野外化石挖掘实地考察,为科技馆后期开展活动贮备了厚实的专业知识。

像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这样的跨界合作,对于绍兴科技馆而言已是家常便饭。

在绍兴,有90位绍兴籍院士。作为地级市科技馆,

绍兴科技馆也积极利用院士资源,开展一系列科普活动,如成立了院士科普工作室,邀请张弥曼院士、陈翰馥院士、龙乐豪院士等6位院士加入,经常性地开展科学家进校园活动,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到馆校结合活动中。

张弥曼院士在馆里指导

此外,绍兴科技馆积极探索科普场馆助力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围绕绍兴特色产业文化,每年自主策划特色临展,打造绍兴独有的科技文化名片。截至目前已先后策划了7期原创展览。

“这一次获奖,对于我们科技馆而言,是对此前工作成果一份肯定。”陶思敏也向记者透露,绍兴科技馆还有作品已入围全国科学实验大赛,接下来将全力备战,希望能够在下一个比赛当中获得好的成绩。

对于未来的规划,陶思敏有着清晰的蓝图与愿景。“我们将继续围绕科技馆的教育功能,整合绍兴的科学教育资源,成立专家库、资源库,利用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区域性科学教育中心,并将进一步探索科普场馆建设,创新服务举措,

来源: 潮新闻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