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 霜 北京协和医院 主治医师
马士程 北京协和医院 主治医师
审核:朱华栋 北京协和医院 主治医师
“大夫,我从小感冒就得输液,为什么不给我输液?”
“大夫,我想输点液,好得快一点?”
“我家老人身体弱,不想吃饭,给输点白蛋白补充补充营养吧?”
经常在门诊会听到上面这些话,那么,问题来了,输液真的那么好么?为什么大夫总说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呢?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一、首先,输液有弊端
1.静脉炎。静脉炎就是沿着静脉走向的条状红线,局部可能感觉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如果处理不及时或者本身血管条件差,静脉炎进展可能引起皮肤溃烂甚至血栓,危及生命。想要预防静脉炎,先要了解它的发生机制。要输液,首先血管里要有针,不管是传统的钢针还是现在的留置针,都有可能会引起静脉炎,而且针在血管里的时间越长,发生静脉炎的概率越高。除了针以外,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浓度、药物本身的作用、液体里的微粒都可能刺激血管,引起静脉炎。所以,想要预防静脉炎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输液。
2.输液反应。输液还有一个弊端,就是输液反应。在静脉输的液里,不可避免的有一些杂质,这些东西输入体内后,就有可能出现皮肤发红、瘙痒,呼吸困难或憋气,以及寒战、发热、恶心、呕吐等表现。这些症状,就是输液反应。那能不能把液体里面的杂质全部消除干净呢?其实,在液体制作过程中,已经进行了高温杀菌,而且我们国家对于输入人体内的液体中的杂质也是有严格限量的。因此,绝大多数人在输液过程中,都不会有输液反应的出现,即便产生了输液反应,程度也非常轻微。但咱的原则还是能少输就不多输。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3.不良反应。同样的药物,与口服和肌内注射相比,由于静脉输液是直接入血,所以产生不良反应(比如过敏)的概率更高、速度更快,也更严重。
4.感染。输液的时候要刺破皮肤,皮肤上的细菌可能顺着针进入血液,导致菌血症,危及生命。虽然穿刺前会消毒穿刺周围的皮肤,可以阻止绝大部分的感染,但是同一个留置针反复长期使用也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5.渗漏。有时输入的液体会渗漏到血管外的组织中,引起周围的皮肤发白、肿胀、疼痛,如果是毒性较强或是血管活性药物,渗漏到周围组织的药物可能引起皮肤破溃甚至组织坏死。
二、口服可以不比输液效果差
药物起效要经过吸收、分布、代谢3个步骤,再作用在相应的靶点上。输液把药物直接打入血液内,吸收这部分快,但是不代表输液效果优于口服,口服和输液是两种用药方式,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合不合适。比如莫西沙星,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高达90%,不比输液效果差;再比如磷酸铝凝胶,口服之后可以形成一层保护膜以保护胃黏膜,只能通过口服起效。所以说,口服完全可以不比输液效果差,不要让着急的心情冲破理智。
三、在加强营养上,肠内营养的效果强于肠外营养
即便使用同样的营养素,肠内营养的效果要比肠外好,为什么呢?因为肠内营养保留了肠道的功能,可以维持肠黏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防止肠道黏膜萎缩,刺激消化酶的分泌,促进胃肠道蠕动,减少感染的发生。所以肠内营养的效果强于肠外营养。
四、人体的免疫力靠自己,不是单靠输注白蛋白来提高的
首先,参与人体免疫反应的是免疫球蛋白,而不是白蛋白;再者,白蛋白在人体内的主要作用是运输和维持胶体渗透压;最后,白蛋白进入人体后都被水解为氨基酸,然后合成其他蛋白质,而且白蛋白所含的氨基酸种类不全面,营养价值很有限。需要注意的是,输白蛋白可能会引发寒战、发热、抽搐等热原反应。
五、什么情况下才需要输液
1.不能口服给药。如因为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早期、手术等疾病需要禁食、禁水,此时需要通过输液来补充,或患者重度脱水伴呕吐无法进食,可通过静脉补液止吐,但一旦病情好转,可尽快恢复口服。
2.病情危重。如严重感染、休克等,这些时候需要立即建立静脉通路进行抢救。此时抢救生命远比输液的副作用重要。
3.所使用的药物暂无口服制剂。如某些广谱抗生素、血管活性药物、部分强心药物只能通过静脉输液,此时需充分平衡利弊之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输液可以将药物直接注入血管内,但它既非完美,亦非万能,医生会根据病情、充分平衡利弊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